本届年轻人,清醒地“算命”

时髦旅游 2025-04-20 05:00:57

2025 年,随着 ChatGPT、DeepSeek 等人工智能模型的火热,占卜这一古老的行当也搭上了科技的快车,以迅猛之势席卷现代人的数字生活。只需输入简单的个人信息,AI 就能化身“半仙”。为你卜算前程,指点迷津。

有人说,AI占卜像把《周易》塞进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算法重新编码,让这个古老符号以一种赛博方式再次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在古代,占卜是国之大事,先人通过烧灼甲骨,观察其裂纹的走向,以此占卜吉凶。当古人从甲骨中获得“神谕”时,他们就完成了和上天的对话。

穿越千年,在提倡科学理性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依然如此迷恋占卜?或许答案就藏在中国占卜的源头——陕西岐山周公庙。

2021年,网易数读发布了一项互联网算命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 30 岁以下年轻人中,62.05% 体验过星座或塔罗占卜。

小红书上,和“星座”话题相关的笔记超过 200 万篇,评论区里满是“水逆求解”“双鱼座今天桃花旺吗”的热烈讨论。在 B 站上,你能找到无数与考研、考公、求职相关的塔罗牌占卜视频,用户跟着占卜师的引导,在屏幕上选择牌面,弹幕区里“接好运”的留言延绵不断,仿佛一场虚拟的祈福仪式。无数年轻人在这里倾诉着自己的焦虑与迷茫,同时也相互鼓励、彼此打气。

更有年轻人甚至自学“紫微斗数”,从无神论者变成了兼职命理师。

年轻人最爱问的话题

Angel 过去也曾是每天埋头于数据报表和会议安排的大厂人,两年前,一次职业瓶颈打破了她对生活的既有认知。她陷入迷茫,开始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起初,Angel 也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但前后两年、几十次的会谈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触动,她开始质疑,心理学的解释和分析是否足以让人成长?

后来,她结识了一位命理学师傅,开始系统学习《周易》中的八字和梅花易数等传统技艺。这一过程让她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人不是通过解释来改变的,而是通过经历和体悟。”命理学像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如今,作为一名职业疗愈师,Angel 将心理学和命理学的洞察融入工作中,但她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帮人算命,也不预测未来。她说:“我的目的是通过疗愈和心理学,帮助人们主动寻求改变,而不是依赖外在的求神拜佛。”

在她看来,占卜或许能提供一时的心理安慰,但真正的成长需要内在的觉醒和行动。玄学的价值在于启发,而非替代决策。“它可以是探索自我和宇宙真理的起点,但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依赖。”她强调。

这种实用主义的迷信观,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他们既不完全笃信,也并非全部拒绝。在他们看来,命理学本身,不应该被视为“算命”或预测未来的工具,而是一种理解自我和世界的辅助手段。在这个意义上,玄学不仅是潮流,更是一场关乎自我的成长。

时间流转,从传统的五行八字、梅花易数,到西方的塔罗牌、星座运势,乃至如今的 AI 算命,《周易》这一古老的符号,披上数字外衣,依然在为现代人指点迷津。占卜,这门承载着几千年文明密码的技艺,始终在正统与异端、理性与迷信的边界徘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古老的传统,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被年轻人以算法和屏幕重新编码,以新的面貌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

答案或许藏在人类恒久的渴望里:面对生活的迷雾,我们总需要一套叙事框架,去解释那些理性无法触及的角落。

周公庙的古建筑颇有特色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提出“祛魅”的概念,以概括现代社会以科学和理性驱散神秘,走向清晰和秩序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统治一切,宗教退居边缘,人类似乎摆脱了超自然的束缚。可事实上,神秘从未远离,中国人对未来的好奇与焦虑,深植于华夏文明的基因之中。

“占,视兆问也;卜,灼剥龟也。”《说文》如是说。3000多年前的商朝,统治者们就热衷于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决定国家大事。先人通过烧灼甲骨,观察其裂纹的走向,以此占卜吉凶。而烧灼后甲骨上的裂纹就被称为“兆”。古时候的人们相信,通过特定的仪式和符号,能够与上天对话。

周公庙内的雕塑

到了西周时期,占卜的方式发生演变。相传,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后,在漫长的囚禁生涯中,周文王潜心研究伏羲八卦,并将其演化为六十四卦,同时为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撰写了相应的解释,也就是卦辞和爻辞。这些卦辞和爻辞,即是后世流传的《周易》,成为占卜者解读命运的重要依据。

另一位与周文王一同被载入史册,同样对中华玄学文化影响深远的,是后来辅佐武王克商、制定礼乐制度的周公姬旦。周公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相传,他还精通梦占之术,能够通过解读梦境来预测吉凶祸福。

我们之所以对命理玄学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答案或许就可以往前回溯至千年前的西周。

周公庙内的香炉

今天陕西宝鸡的周原,是孕育了西周文明的“龙兴”之地。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考古学家雷兴山指出,周人祖先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即《封神演义》中的“西岐城”。

关于周原的考古工作一直不停,2024年,周原入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历次考古中,考古学家在周原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其中有不少都与占卜有关。其中有一处,被认为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的“周公庙”,考古学家还从中首次发现了刻着“王季”(文王之父)字样的甲骨。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周人祭祀、征战、田猎等各种活动的卜辞,也成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西周,从朝廷治国决策到民间择吉避凶,《周易》的影响无处不在。皇帝会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迁都等。而普通百姓则会通过占卜来选择婚嫁日期、出行方向甚至是房屋朝向,这是周人的详实生活指南。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今天,我们还在延续周人的占卜方式。在中国•周原景区,一个巨大的八卦样式的周易广场上,文王八卦图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周人的智慧光芒,阴阳演变六卦,再推演出六十四卦,从摇卦占卜到卦象解读等互动游戏中,今人可以在此全方位体验周人的占卜方式和《周易》的文化内涵。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不仅是因为它为中国玄学的源头,还是中国人命运观的起点。它从占卜工具演变为哲学思想,深刻形塑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真正让《周易》超越其他典籍的,在于它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占卜层面,从春秋战国到汉代,这部古老典籍逐渐发展出了深邃的哲学体系。卦象不再仅仅是预测工具,而成为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符号。

后世儒家注释誉《周易》为“大道之源”。其中的卦象 ——“—”为阳、“--”为阴,《周易》的思想内核,就在于阴阳辩证、万物变化。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遵循着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

阴阳,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合,生生不息。

梁启超曾惊叹,《易经》全文竟罕见“阴阳”二字,却处处体现刚柔、上下、内外的对立统一。已故历史学家庞朴在《阴阳五行探源》中提出,阴阳与八卦最初可能是独立的思想体系。战国时期,阴阳学说逐渐流行,学者们开始用它解释《周易》的卦象,后来二者才融合为一。

《周易》的核心是洞察变化。清代大儒李光地说:“易以观变,圣人之道也。”这种“变”,不仅指自然界的变化,更包含了人事的变迁。《周易》认为,天、地、人三者相互感应,万物变化遵循阴阳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幸福与成功。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进中国人对命运的理解:吉凶并非定数,而是与自然、与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得我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周公庙内,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周公的墨宝。

由此可见,《周易》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属于庙堂,也属于民间。《周易》的这种双重性格,既科学又玄学,既实践又思辨,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中国人对待命理玄学的实用主义态度。

周公庙内的屋脊装饰堪称精品

对中国先人而言,占卜不仅仅是预测凶吉的工具,更是认知世界的一套完整体系。这套体系建立在“关联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方向、色彩、五行、人体器官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共振关系。正如李约瑟所言,这是一种“没有统治者存在的一切意志的和谐”。

占卜方式的演变并非简单的工具更替,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重塑。在西方,宿命论往往与悲观主义联系在一起。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常常因为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悲剧的结局。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原罪的存在也使得人类始终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

与西方宿命论不同,中国的命运观从《周易》起便带着辩证的温度。西方人或许将人生交给上帝的旨意,叹息 “凡事皆有定数”;中国人却更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道设下框架,人却能在其中博弈。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命运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动的河流。人们相信命运的存在,但更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与西方“两个世界”的二元对立迥异。

哲学家李泽厚在《由巫到礼》中称之为“一个世界”:生前与生后、现实与超验,在中国人的叙事中彼此交融,共同构筑生活的意义。中国人从不将自然与超自然截然两分,“天人感应”的思维贯穿始终。

周公庙内的周公雕塑

周公庙内的周公雕塑。

人类学学者李耕认为,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占卜文化的韧性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江湖”生态——“江湖”是一种复杂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是“江湖”中人,都在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

周公庙内的周公雕塑。

商周的巫师以龟甲沟通天意,今日的占卜师用八字劝人向善,二者都在为生活赋予意义。如李耕所写,占卜师就像一个“摆渡人”,把人们从混沌无序的现实世界,通过一套结构化的解释,带到某种确定性的彼岸。

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占卜成为找寻内心秩序感的方式之一。|© 陈团结

站在 2025 年的中国,城市里高楼丛生,996 的节奏永不停歇,手机、电脑屏幕的反光映照着年轻人无穷的焦虑。无论是有着高学历的白领,还是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他们共通之处是身处不确定性的旋涡。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占卜玄学在年轻群体中如此受欢迎。当职场如战场,当生活充满变数,“算一算”似乎成了一种应对焦虑的仪式。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够给自己一些确定性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也是弥足珍贵的。

Angel 赞同时下年轻人对占卜玄学的热衷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她说:“时代发生变化了。过去努力读书就能换来好工作的逻辑已经失效。”面对裁员、内卷、经济转型、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看不到清晰的出路,“科学的答案找不到,他们就只能求助于玄学”。

社会学家邢婷婷分析,这场热潮的另一面,是一次深刻的认同危机。热潮源于现代社会的“脱嵌”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断裂式转型,传统制度瓦解,流动成为常态。新生代在乡村与城市间游移,既无法扎根故土,也难以融入都市,身份认同如浮萍般漂泊。

与此同时,时间效率化和线性进步观加剧了焦虑。绩效社会的标尺让个体疲于奔命,成功学的阶梯永无尽头。命理信仰的热潮为迷失者提供了某种心理庇护。它既是意义的“工具箱”,也是情绪的“缓冲阀”,化解日常的无力感。

玄学为何总能抓住人心?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套叙事框架,为生活的无序涂上意义的色彩。科学擅解“是什么”,却难答“为什么”。我们面对职场瓶颈,科学能分析市场趋势,却无法抚慰迷茫;我们失恋,理性能剖析心理机制,却难以填补内心的空洞。

占卜为人们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另一种面对生活的视角。|© 陈团结

占卜命理满足了人们对“秩序感”的需求。它将个体遭遇嵌入更大的宇宙秩序,赋予苦难以因果,指引未来以希望,让人们在混沌中看见脉络。这种秩序虽然不一定符合科学逻辑,但它能给人一种“世界是可理解的”的安全感。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将思维方式分为“工程师思维”和“修补匠思维”。如果说现代科学代表了工程师式的精确思维,那么占卜则代表了修补匠式的灵活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科学带来的确定性,也需要玄学提供的想象空间。

当占卜师说“你命中有一颗贵人星”时,他提供的其实不是答案,而是帮助人们将零散的生活经验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求卜者不仅得到了心理安慰,也获得了一个理解和解释生活的新视角。

古老的占卜方式。|© 陈团结

占卜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思考命运的另一种可能性:既不完全放弃对命运的思考,也不陷入绝对的决定论。而这种灵活性恰恰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智慧。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星盘中寻找性格解读,在塔罗牌中探寻人生方向,在八字中思考命运。这种探索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性的回应。他们既不完全否定科学理性,也不放弃对神秘世界的想象。

周公庙的古建筑局部

归根结底,占卜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生生不息,是因为它回应了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偶然中寻找必然。这种需求,或许会永远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

玄学从未远去,它或许不够精确,却足够温暖;它未必科学,却无比人性。命运是什么?它是一场对话,天与人各执一端,永无终章。

编辑|Lili、Kiki

文字|钟慧芊

图片|陈团结、仲春之会、视觉中国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