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中后期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却热血且极具血性的传奇故事,这段故事被以壁画形式记录在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的墙壁上,壁画的主人公便是民族英雄张议潮将军。他凭借一己之力,让沦陷近一个世纪的河西十一州重回祖国怀抱,其功绩彪炳史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大量安西都护府驻军被调往内地平叛,河西守备空虚。一直对河西虎视眈眈的吐蕃趁机不断蚕食河西地区。河西走廊作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大唐贞观年间,朝廷以龟兹城为治所,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抵御企图进犯中原的游牧民族。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自顾不暇,无力顾及河西。当时有不少文人随军出征,如员外郎王翰有感于西域战事,写下著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王维也曾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留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千古名句。敦煌在古时称作沙洲,是唐朝的军事重镇。
公元 781 年,坚守了十一年的沙州在弹尽粮绝且得到吐蕃 “不迁徙沙州民众” 的承诺后,无奈开城出降。公元 808 年,安西三镇在吐蕃的不断进攻下相继陷落,最后一任安西节度使郭昕死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城。城破之时,吐蕃军发现,抵抗他们 40 多年的竟是一群须发皆白的老人。原来,自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再没往河西派过一兵一卒,这些老人就是当年雄姿英发的大唐边军,即便年迈,他们誓死守卫大唐领土的决心从未动摇,最终全部为国捐躯,无一人投降。自此,整个西域地区再无唐军,长安也从此失去沙州的消息。
吐蕃占领河西之后,废除大唐所有建制,近百万大唐百姓沦为吐蕃奴隶。年轻的被派去耕田放牧,劳作不休;丧失劳动能力的年老者,则被断手凿目弃之而去。他们还要求百姓剃发易服,学说藏语,遮面纹身,企图抹去唐朝的影响。然而,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居住在沙州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仍然日夜思归大唐。
公元 799 年,敦煌名门大户出生一个小孩,取名张议潮。他土生土长在沙州,从老人们模糊的记忆和私下议论中,听闻大唐盛世和以往美好生活。他对吐蕃的严厉掌控和苛刻盘剥十分反感,从小就向往回归大唐。成长过程中,他侠肝义胆,为人豪爽,结交了一批有胆有识的豪杰。
公元 848 年,吐蕃内部发生内乱,其严酷统治也早已让沙州人忍无可忍。张议潮振臂一呼,以归唐为口号,散尽家财,招募义士在沙州城发动起义,号召城中百姓加入义军,拿起武器赶跑吐蕃军队。一支人员构成复杂的起义军迅速组建起来,其中有当地名门望族、民间豪杰义士,甚至还有和尚,连吐蕃老大最信任的佛门老大洪辩禅师也带着僧兵加入。猝不及防的吐蕃军被打蒙,吐蕃节度使连夜逃出沙洲城。
张议潮拿下沙州后,为及时获得大唐的支援,立即派出十队信使,手持相同文书,要把胜利的消息告知大唐。但河西走廊南面是巍峨雄壮的祁连山脉,北面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大漠,东面又被吐蕃重兵把守、封锁阻断,传回信息艰险万分。最后,唯独敦煌高僧悟真一队,穿过大漠茫茫,成功到达长安。大唐朝堂上下听说张议潮的义举,大为震撼,连连赞叹。信使从长安回来,带回大唐帝国的赞扬和褒奖,让张议潮的起义军军心大振。
公元 851 年,张议潮率军沿着河西走廊向东,开始对吐蕃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反击。所到之处,民众无不积极响应,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使吐蕃在河西的腐朽统治迅速土崩瓦解,他们望风而逃,纷纷逃到凉州。张议潮率领军队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之地,河西走廊地区除了凉州以外,已尽数被收复。唐宣宗听闻张议潮的奇迹后,喜从天降,想不到万里之外的河西,竟出了如此英雄人物,以一己之力收复千里河山,一心系国,实为难得。称这支军队为 “归义军”,封张议潮为 “归义军” 节度使,全权掌管这十一州的行政军务。
后来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张议潮又成功拿下了凉州,从此,河西失地重归大唐,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敦煌遗书记下这样的诗句夸赞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
张议潮的结局善始善终、非常完美。后来他入朝为官,大唐授以右神武统军,晋升司徒官位(正一品),待遇优厚,受人敬重。在莫高窟洞窟 156 窟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证,画面中张议潮率领队伍出行,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人马整齐、队伍庞大、威武雄壮、气势恢宏。张议潮当时收复的国土横跨 4000 余里,将河西地区全部收回而且镇守多年,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自张议潮开始,其兄弟子侄祖孙三代人历任归义军节度使,为大唐镇守了 70 余年河西之地。
西汉名将陈汤曾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宣帝刘询也曾说:“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而将这些豪言变为现实的,除了高坐朝堂的帝王将相,更有像张议潮及其归义军这样的孤忠英雄。张议潮,这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传唱,激励着后世子孙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