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次红军”和“二次红军”时期

丁丁尊随 2024-03-30 05:15:09

——关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在会昌活动的时段研究

◎张炳春

田野调查中,发现在江西赣州会昌县坊间,尤其是周田、筠门岭、站塘、清溪等几个乡镇,对于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红军活动,老一辈的话语中习惯将其分为“头次红军”时期和“二次红军”时期。这属于一个独特的时段概念认知,或许这也是会昌本邑对中央苏区时期这段“特殊时期”独有的时段分法。居于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史书和资料,目前尚未见到过有这样的记述。会昌,是赣南闽西革命老区的全红县,是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苏区南大门”,并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白对峙”非常显著的地方,弄清楚人们按习惯所称的“头次红军”时期和“二次红军”时期,对于研究这段红色历史具有独特意义。

那么,这种坊间习惯说法有何渊源和内涵?

将苏区会昌的红军活动时期分为“头次红军”时期与“二次红军”时期,必定有个里程碑式的大事。即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分界,而这个分界时间里必定有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所以,找出这个时段分法的标志性时间及其重大事件,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基本问题。这个里程碑大事就是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1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

为什么将“红三军团1931年11月攻克会昌城”定为标志性的大事呢?先往前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首次进到会昌的1927年。这年8月末9月初,“八一”起义军南下,在会昌相继击败了国民党军钱大钧部、黄绍竑部,并攻克会昌城。这支起义部队取得“会昌战斗”大胜利后,很快就返回瑞金,尔后经长汀南下广东。这是会昌县域内第一次迎来革命队伍,尽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28年5月25日决定才将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我们还是习惯称这支部队为“红军队伍”。这支红军队伍在“会昌战斗”取得的大胜,很好地教育和鼓舞了会昌人民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夏在会昌、寻乌、安远三县交界的昂天湖地区,革命组织率先组建了红军19纵队,积极开展革命斗争,红色从此区域不断扩大。

1929年初,为打破湘赣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2月6日从武平东留进入会昌河头,第二天经官丰、永隆到达半迳,后又经西江红星到达瑞金大柏地,沿途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为此,会昌各地群众革命热情更加高涨起来。1929年7月还建立了会昌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清溪党支部。

1930年4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红四军3个纵队从安远天心来到会昌高排并进占会昌城,红军队伍到处张贴标语,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开展打土豪的斗争。期间,红四军在县城孔圣殿门口召开了群众大会,毛泽东、朱德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号召广大劳苦群众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召集投奔红四军的有关人员举行了盘古山特委工作报告会,并开展调查,还写出了《仁风山及其附近》和《肃清党内流氓意识》两篇文章,指导革命斗争和建设。红四军队伍帮助建立中共会昌县委,领导革命群众开启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其中,毛泽东所写的《仁风山及其附近》,是毛主席所写的第一篇也许是唯一的工业调查报告,由中共赣西南特委于当年6月4日油印出版了小册子。这份调查报告对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全面总结了仁风山的工人运动,为仁风山乃至赣南革命指明了方向,并着重对红色政权发展国民经济问题作了有益思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委派毛泽民来到仁风山创办中华钨矿公司,钨砂贸易创造了453万元的财富,为维持苏区政府的运转和十万红军的生存,反抗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0年5月初,红四军和前来会合的红六军二纵队离开会昌进攻寻乌,国民党会昌县“维持会”和地主靖卫团猖狂地反扑,中共会昌县委和筠门岭区委遭到破坏。会昌县委、区委干部和共产党员转移到寻(乌)、安(远)、会(昌)边区,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931年1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

所以,从1927年秋初会昌首次迎来红军队伍,直到1931年11月“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这段时间的红军活动,后来被会昌群众口头习惯称为“头次红军”时期,主要是红军队伍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革命道理,引导群众觉醒,并组织发动劳苦群众参加系列革命行动。

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后,政治部帮助建立中共会昌临时县委,隶属中共江西省委。随后立即领导全县建立区、乡党政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1月底,会昌县革命委员会从庄埠迁入会昌城,1932年1月中旬建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辖13个区苏维埃政府,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会昌县革命委员会完成历史使命而取消。会昌由此进入民间所称的“二次红军”时期,这是相对于前述的“头次红军”时期而言,在这以来的3年左右时间里,红军队伍帮助当地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卓有成效地领导会昌人民开展革命活动和经济社会建设,直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抗日,以及留守苏区机构1935年3月解体。

从中共会昌县委和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昌县广泛深入开展分田运动、查田运动。1932年2月,全县的打土豪分田地工作基本结束,8月9月进行彻底重新分配土地;1933年6月下旬开始查田运动,查田运动中出现“左倾”错误,并给以纠正,后又由查田运动演变为检举运动、肃反工作。

1932年,地处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寻乌、安远,受国民党粤军骚扰,赤白对立严重,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筠门岭建立会寻安中心县委,会昌县委书记邓小平于6月调任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自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先后任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江西第3军区(驻筠门岭)政委,领导三县人民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斗争,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

期间,会寻安出现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抵制王明“左”倾错误的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被打成“罗明路线在江西的创造者”,甚至说成“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的领袖”,邓毛谢古受到了批判。1933年3月底邓小平调离会昌中心县委。

1933年4月24日,由江西第3军区(驻筠门岭)和第5军区(驻于都)合并成立的粤赣军区总指挥部在筠门岭芙蓉寨成立,领导军民积极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会昌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33年7月,会昌县分设会昌、西江、门岭三个县,隶属随后成立的粤赣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设立粤赣省,辖苏区江西省南部的会昌、西江、门岭、寻乌、安远、于都、信康7县。粤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会昌文武坝村。

1934年4月初,国民党粤军南路军开始会攻筠门岭,21日开始对筠门岭大规模进攻,23日中央苏区南大门筠门岭失守。5天后的28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

1934年4月下旬毛泽东来到会昌,主要住在文武坝村,开展了为期近3个月的调查研究和革命实践。指导粤赣省与会昌县的党政军经工作,打了几个关键胜仗,稳定了南线局势,扭转了被动局面,还酝酿红军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进行秘密统战谈判,积极促使陈军反蒋抗日。这与北线广昌失守、红军被迫撤出形成鲜明对比,彰显“风景这边独好”态势。

6月,根据毛主席关于发展会昌西部游击战争的指示,粤赣省决定在高排建立中共会西工作委员会,领导军民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

同月,毛泽东亲临红22师驻地——会昌站塘李官山视察,进行了十多天的调查指导。毛泽东从李官山回到文武坝村后,于6月22日通过粤赣军区的电台,向中革军委发出了一份极为重要的绝密电报《关于粤赣地区作战及七军团在瑞金待机问题给恩来电》,向中央报告南线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独到建议得到了中革军委采纳,没有将红七军团调往南线用于对国民党粤军作战,而于7月初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率先进行长征,避免了红军队伍与国民党粤军强烈对峙,为成功举行罗塘谈判留下了广阔的政治和军事空间。

7月23日拂晓登上会昌山顶,远眺会昌城外群山峰峦,郁郁葱葱,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当即咏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回到文武坝驻地后,当晚挥毫写下《清平乐·会昌》这一光辉词章。

1934年上半年起,会昌人民为保证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北上的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对革命进行最大支持,其中“扩红”参军约1.5万人,粮食约7万担,还筹集大量钱款、草鞋、被毯、棉花、梭镖等钱物支援红军。

5月,西江县划为中央直属县。同年,会昌县苏与门岭、寻安县苏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寻安会县苏,隶属赣南省苏。西江县隶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红九军团进抵会昌珠兰埠集结修整,随后向西安远方向踏上长征路。11月23日,会昌城被国民党东路军侵占,成为中央苏区最后沦陷的一座县城。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解体,留守人员由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邓学林、裁判部部长许承芬等率领,与会昌县党政机关人员转移到会昌西境的磊石、龙车山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8日,红22师归入红九军团后,由会昌门岭等县抽调的地方武装组建红军独立16团接替南线防务。红军独立16团活动与周田、站塘一线,为稳定南线局势和掩护主力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独立16团在会昌西部一带以及与于都边界区域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2月转移到天门嶂。不久,粤赣省机关留守人员、会昌游击司令部、独立营和其他各地游击队,也先后转移到这里。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新成立了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会昌县白鹅梓坑村先后进驻了留守苏区中央机关十几个部门,包括:中央军区政治部,国家政治保卫局,裁判部,中央卫生部、药材厂、疗养所、红军被服厂、国家银行、兵工厂、运输连,红军合作社等等。1935年2月18日元宵节,梓坑群众用20多条船搭成浮桥让留守苏区工作人员及红军游击队趁夜过河往于都转移,进入新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

3月9日,贺昌、李翔梧、周建屏等先后率领红24师部分红军从安远来到天门嶂山区。随后,这些红军队伍遭到国民党3个师以及会昌、安远铲共团数倍兵力的“围攻”。天门嶂一战,革命队伍损失惨重,贺昌、李翔梧、杨英、陈伟勋等一大批指战员壮烈牺牲,极少数人突围成功。1935年3月,邓学林在天门嶂战斗中被俘后在狱中英勇牺牲,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机构解体。此后会昌复为一县。

0 阅读:0

丁丁尊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