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7岁的卢拉再次当选巴西总统,他发表宣言时不禁落泪。我希望在2026年任期结束时,每个巴西人都能喝得起咖啡,吃饱午饭和晚饭。卢拉的眼泪背后是巴西的严重饥饿问题。身为"世界粮仓",巴西怎么会"饿"到这种地步?曾创造过经济奇迹的大国巴西怎么就混成了这样?这要从巴西的发展说起。
因为"不慎"丢掉实体经济,今天的巴西如同栽入深坑里。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这里没有遭受一战、二战的浩劫,还紧跟美国躺赢,吃到了不少战争红利,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当之无愧的"上帝宠儿"。
再来看看巴西的自身条件,也是好的足以让日本"眼红"。其国土面积排列世界第五,仅次于俄、中、美、加四国。而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既没有俄罗斯跟加拿大那样不适合人居住的寒带冻土,也没有美国国内成片的沙漠戈壁。
整个巴西要农业有农业,要矿产有矿产,要畜牧业有畜牧业,堪称要啥有啥种啥长啥。多年来水稻、甘蔗、烟草、棉花、铁矿、黄金、钻石、石油轮番交叉震撼出场。但可能因为天生富裕,不用经过太多劳苦就能坐享其成。
巴西逐渐变得"骄纵"了,开始不注重踏实发展,就像一个被惯坏的少爷,关住门坐吃余粮,而忘记了把根向下扎实。到今天巴西已经发展了200多年,结果硬生生走上了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从南美洲"扛把子"混到了金砖国家中的一块"板砖"。
这具体是怎么回事?从1822年脱离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到1984年这一百多年间,巴西其实一直都在致力于发展,只不过因为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经济体系,发展得并不均衡。
这个问题巴西政府也发现了,为不让本国人太好逸恶劳,仅靠资源吃饭就严格限制关税和配额政策,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生产代替进口才能获得的商品,自产自消化。初衷是好的,坏就坏在巴西没能改掉"天生富贵病"的习惯。许多国民不喜欢存钱,即使是做实业的那批富人也不存钱,一旦遭遇什么重大危机,他们就得阵脚大乱了。
巴西政府实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度,政府也没多余储蓄,可刺激经济需要钱没钱怎么办?巴西选择了去外面借,什么财团国际机构能借的都借了,可有借就有还,短时间内巴西自然是还不起的。于是就开始出昏招了,用出口赚的外汇来还之前借下的外债,后来发展到年年要用一半外汇来抵债。
这不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粮"吗?相当不健康迟早出问题。巴西没意识到问题或者说意识到了也没当回事。当时巴西在各国眼里是"制造业香饽饽",导致巴西很长时间内习惯了这种"超前消费"的富贵模式,日消夜长巴西人以为富贵绵长。
但欠债这事就是这么玄学,你以为还不上是挣得少,实际也可能是对方埋的坑。于是国与国之间形成了"欠债学",就等着哪天给你来一招"断流刀法",让你一下子傻眼。这是巴西经济埋下的第一个隐患,属于产业"顺拐"现象之一,且不容易纠正。
·第二个"顺拐"现象是工业结构不平衡。巴西很早就开始大搞基础建设了,在一战二战期间各大国纷纷参战,打的战火纷飞之时远离纷争的巴西正热火朝天地大建工业企业。一战期间巴西工业产量增加一倍,到1920年全巴西一共建起了13万多家工业企业,二战前后更是超前实现工业增长。
至1955年工业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1/4,此时的巴西依旧延续了之前的富户习惯,倡导"民主和自由"地搞实业。来看看当时最为瞩目的造船、航空和铁路三大工业,其中造船业没有问题。到1970年巴西已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鼎盛时一年造船量达72.9万吨,所能提供的岗位达四万个,间接就业人数也计十万人,遥遥领先世界,航空业发展的也不错。
1969年亚洲许多国家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巴西已率先成立航空工业公司。很多人可能会记得2012年成龙花2亿买的私人飞机,那就是巴西生产的。发生问题的是铁路实业,因为巴西政府早早通过了"产业私人化",而且倡导"自由发展,因此许多铁路都是私人企业建造。而他们在建造时,所用的规格和等级都不一样。各大企业建造的铁路大多都是通往产业园或各自的港口,不是为了国家的统一物流调度而建设。这导致A铁路与B铁路很可能对不上接口,从根本上也不能实现产业一体化,归根结底发展的太"自由"了。
修铁路是大事,巴西政府应该全局考量,长远打算,比如在主要交通方面做到统筹调度,强化风险意识,以方便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时以互济互利方式存活。巴西政府在这一点上也是"顺拐",客观易推动主观却难为,只能顺应阶段听之由之。所以说,巴西的一大问题就是发展了,但没正确发展。
·第三个"顺拐点"是轻重工业化失衡。巴西的轻工业相对较薄弱,比如纺织业,巴西在最鼎盛时就业人数也不过十多万人。巴西忽略了,在重工业初步实现之后就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轻工业,以实现相互依存和制约。而巴西就错失了升级换代的良机。
很快国际经济风暴给巴西来了一次"釜底抽薪"。1984年,巴西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其GDP中占比达到历史新高,为30.9%,表面看起来依旧"欣欣向荣"。但仅仅三年后,巴西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窘境。因为国际出口物资价格各种大跳水,巴西卖出去的东西赚不回原来那么多外汇了。
巴西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宣布停止偿还各国际债主的利息。面对债主的咄咄逼人,巴西痛定思痛,做了一件很折本的事,卖了航空工业公司。注意这个时候开始,巴西的实体工业就开始要逐步丢掉了。巴西在这个时候又做了第二步关键性"绝路","全面对外开放发展消费型经济"。就这么着,巴西的第三产业发展了起来。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有两个疑问:
·一是21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都争先恐后地转型"第三产业",巴西跟上有错吗?
·二是照巴西一贯"奢侈浪费"的习惯,"攒家底创实业"后再谈转型不是更好吗?
这两个问题算是问到巴西心坎里了。
·先答第一个问题,巴西的第三产业转型有点早,还没有建立真正稳固的工业体系就着急"去工业化"了,一昧地发展第三产业,结果最终第三产业也被迫套牢。
从1987年到2017年,巴西大力发展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服务业,并削弱国内实体制造业,致使制造业大部分停留在基础的行业范围,比如咖啡肉类和蔗糖类出口等。这些行业在整个世界范围都竞争激烈,而在其基础上的轻工业本就薄弱,更别提起飞了。
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里,巴西上榜7家企业,其中有三家都是第三产业,剩下四家里,一家是轻工业(肉类加工),其余是做石油天然气采矿业的,都是重工业。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产业竞争根本要归因在实业,比如美德英日还有中国都是制造业大国,而和巴西一样制造业下滑的典型的就有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阿根廷。巴西没有按照"先基础后轻工再重工"的完整逻辑来,本来自身资源属于得天独厚,位置也独一无二,可是因为路径选择的问题却再陷新困境。
巴西的第三产业提前起飞后,在中间人为地制造了经济黑洞。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巴西为啥不攒攒家底再转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完全改掉之前的"自由"习性。在巴西政府决定搞"去工业化"的时候,大厂富士康就去了巴西投建,谁知不久后富士康就大感受挫,原因简单--机器再多也敌不过人工懒。
原来巴西人上了一段时间的班,认为做工人无聊又劳累,关键还赚不了那么多的钱。恰好此时巴西政府还搞了非常优厚的全民高福利政策,大家就更不想上班了,巴西的实体业由此进一步衰弱。当下巴西面临的一个困境还有许多人就想吃低保福利,怎么让他们走出困境不再欠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窥视其究竟。
·一、如今巴西的咖啡和铁矿出口量都很高,但钱都让资本家赚了,再不然就是中间的贸易商人。因为巴西的"自由"制度,巴西底层阶级几乎捞不着利润,但政府却束手无策。
·二、对照日本国家,日本安置主要产业,如轻纺业工人的方法是允许绝大部分的"家庭私人作坊"存在,让他们有工可务。这种类似的制度极其有效,是周转一个社会经济的必备步骤。但巴西政府开始就低估了轻纺业,大部分轻工业都没有建设好,也就没法安排这么多人。
·三、当然还有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力蓄水池--第三产业。但在巴西的现有运转体制下,一定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被"剩"下来。2017年开始,巴西的贫困人群从5千万这个数目上涨,到2022年已达到6780万。这还是大力扶贫,削减掉部分人群困难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极端贫困人群至今竟连饭都吃不饱。
这也是卢拉总统再上台后发表那番让人痛心的宣言的原因。要知道巴西一共才2亿多人,昔日"天之骄子"今朝落入困境。作为反面发展例子的巴西,未来三年不知能否摆脱"积重难返",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