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年,东晋权倾朝野的大臣刘裕,调集手下的兵马冲到了长安城,关中百姓对于刘裕的到来,无一不欢欣鼓舞。本身刘裕是打算继续北伐的,但好巧不巧的是,南方出现了其他消息,那就是刘裕的最强谋士,患病离世了,刘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是非常伤心的,所以调整了后续的部署,准备重返南方。到底什么谋士,能够让刘裕做出改变呢?那就是刘穆之,出生于山东。
实际上,刘穆之也属于汉室的王亲贵族,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就是他的老祖宗。但和刘裕不同的是,刘穆之从小就很喜欢学习,所以备受江敳的喜爱。紧接着,江敳成为将军的时候,就将刘穆之提拔为主簿了。到了404年,刘裕揭竿而起,进攻谋朝篡位的桓玄。这个时候,跟随在刘裕身边的,几乎都是武将,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顶尖谋士。
随后就和何无忌沟通,现在我方非常缺乏主薄,你认为谁能担任这个职位呢?何无忌毫不犹豫的就说出了刘穆之的名字。实际上,他们早就认识了,双方会面后,刘裕询问,现在我虽然有着大义的名头,但行事却非常艰难,您认为谁能够担此重任呢?刘穆之胸有城府的表示,你们太过于仓促了,根本没有多少准备,自然会很艰难。
这个时候,刘裕已经解决了桓玄的问题,手底下的麻烦事虽然不少,但刘穆之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总能将所有的麻烦事都给处理好,所以刘裕是非常相信刘穆之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都是找刘穆之商量对策。这个时候,东晋的问题并不少,刘穆之开始一一解决,随着刘穆之的插手,东晋的风俗彻底发生了改变。尽管刘裕斩杀了桓玄,但是和自己曾经的盟友关系破裂了。
刺史王谧离世后,正常情况下,刘裕肯定会成为辅政大臣,然而刘毅这些人却不同意。刘裕也变得犹犹豫豫,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怎么解决了,刘穆之立刻挺身而出,如果现在让出了位置,以后就会受制于人。刘裕听到这里后恍然大悟,立马进入了建康城。紧接着,刘穆之就和刘裕一起四处征战,有趣的是,刘毅陷害刘穆之,认为对方手里的权力过大了,但刘裕不仅没有责罚,甚至更信任刘穆之了。
到了414年,刘穆之被提拔为前将军,次年,刘裕开始对司马休之出手,直接让刘道怜坐镇东晋,但事实上,大后方完全是刘穆之说的算,刘道怜仅仅是明面上的话事人。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裕一直在四处奔波,大本营的事情就彻底交给刘穆之了。毕竟刘穆之的能力不输萧何,各方面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也恰恰是他的努力,刘裕才不需要考虑后方的问题。但遗憾的是,417年刘穆之死了,刘裕也害怕大本营出问题,才会放弃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