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和俄罗斯帝国(沙俄)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双方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日俄战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竟战胜了国土面积、军队规模等数倍于它的强大沙俄,最终,俄方不得不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俄战争就此宣告结束。
日俄战争的胜利,确实给日本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尤其是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掌控,而这也为它日后继续侵略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日本、沙俄这两个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是以中国东北作为他们争夺利益的战场,我东北人民因他们的自私自利、残暴不仁付出了原本与他们无关的惨痛代价。
据清政府方面的统计:日俄战争中,丧生于战火中的东北人民就高达20000人,财产损失折合成银共计6900万两。
但我们暂且抛开这些不谈,本文我们就只来了解一个问题:日俄战争中,日本为何能战胜强大的沙俄?
就军事实力来看,在战争开始前,沙俄的陆军常备军总兵力就有105万人,后备役军人更是达到了375万之多,此外还编有各种舰艇361艘。
而反观日本,其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战时可动员的兵员也只有120万左右,装备的舰艇也只有152艘左右。
两者对比,高下立判,但为何日军却能在此次战争中取胜呢?
事实上,沙俄的军队数量虽然多,但较为分散,其西部地区的兵力部署就占到了总兵力的90%,部署在远东地区的正规陆军、警备部队约13万人左右;日军虽然兵力较少,但可用于外部作战的兵力却有25万人。
所以,从兵力上来看的话,沙俄本身并不占据多少优势。更何况当时日军内部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比起沙俄的军队来说,其整体军事素质还是要高很多。
此外,沙俄的舰艇数量虽多,但其驻扎在旅顺口和海参崴地区的舰艇只有62艘,总吨位19万余吨,其主要作战舰艇的装甲厚度、航速及火炮射程等,也都不如日军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船。
更何况日军中的火炮有37%为山炮,非常合适于中国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
所以就军事实力而言,在战争初期,日本还是具备与沙俄掰手腕的实力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战争能打一年多之久,说明日军赢得并不轻松,沙俄也没有想象中的差劲,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能决定胜败的,还是——“钱”。
沙俄幅员辽阔,而日本却是弹丸之地,其想要彻底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得速战速决。但沙俄也不傻,他们很清楚,只要采取“拖”字战术,日本必败。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东北成为了他们掠夺物资、以补充自身的“输血站”。据统计,当时沙俄军队的物资有85%都取自于中国东北,总量约90余万吨。
日军除了掠夺中国东北的物资外,还向外国筹款。
1904年4月,日本当局曾派遣日本银行副总裁高桥是清前往英国伦敦筹款1000万英镑。
不过,英国的那些投资银行家们对此却毫无兴趣,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不相信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能撼动沙俄这个大块头,更何况在这之前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被一个非欧洲国家击败的先例。
然而,当美国犹太籍金融家雅各布·希夫得知这一消息后,却毫不犹豫的给日本贷款了2000万美元。
原本已陷入窘境的日本,在得到希夫提供的这笔资金后而解了燃眉之急,最终一举击败了沙俄。
那么,希夫为何会贷款给日本呢?难道他不知道,此次战争日本极有可能会大败而归吗?对于素以精明著称的犹太商人来说,这笔贷款所承担的风险不是太大了吗?
事实上,希夫之所以情愿冒着巨大风险也要贷款给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他作为一名犹太人,对沙俄当局采取的“反犹主义政策”,尤其是‘基希讷乌大屠杀’极为憎愤,他想趁此机会报复沙俄。
除了贷款给日本以外,希夫还曾一度向自己的公司下达禁令,一分钱也不贷给沙俄。
这次贷款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日本人也直言,如果没有希夫的贷款,他们将不会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以至于希夫还一跃成为了日本的英雄。
在当时,希夫成为了日本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英雄”人物,纷纷夸赞他在日本战胜沙俄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就连日本的历史书上也特别增加了整整一章来叙述他的功绩。
不仅如此,日本的明治天皇还破例特邀他到皇宫共进晚餐,期间还授予了他一枚旭日勋章,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正是由于希夫的帮助,日本不仅为自己取得了新的领土,获得了新的资源,并极大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地位。
然而,对于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东北人民来说,希夫无疑是侵略者的“帮凶”,他眼中只有他自己的民族,只看到他的民族所受之苦难,却看不到数十万正在日俄战争中毁家失地的中国人民。
这样的人,对于日本侵略者而言或许是一位“英雄”,但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他与日本、沙俄却是一丘之貉。
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次与犹太人的“勾结”,给日本当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二战期间,日本政府还想利用犹太人的资本发展经济以支援战争,为其侵华效力。
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豚计划”。
关于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我们在下期内容将继续为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