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凭什么比《英雄本色》和《花样年华》,还高分?

曾狄曾 2024-09-10 22:30:34

1

每次要聊到最喜欢的香港电影时,曾先森都会提及这部《南海十三郎》。

本片的编剧和导演是高志森,不夸张的说只凭这部电影,他就可以将自己的名字永久的留在香港电影辉煌的史册上。

那年,本片的男主角谢君豪也击败梁朝伟,拿下了台湾金马奖影帝。

《南海十三郎》目前在豆瓣上的分数高达9.3分,好于99%的传记片,好于99%的剧情片。

上个世纪最好的港片《英雄本色》才8.6分,

令梁朝伟拿下戛纳影帝的《花样年华》,才8.8分。

影片剧情冷门,既非商业电影,也不是娱乐电影,更非文艺大片。

主创也不显山不露水,但却能在最讲究商业回报和明星效应的香港市场杀出,不得不佩服导演高志森的能力。

2

整部影片仅仅110分钟,还不到两个小时,凭什么用一个催泪的悲剧,写出了一个编剧的凄苦一生能拿这么高分呢?

曾先森只能说剧本太好了,表演太真了,情绪太足了。

谢君豪演这部电影时34岁,从没演过电影,彼时的他在香港话剧团工作。《南海十三郎》是团里的固定话剧,他饰演的十三郎前半生的意气风发,也演绎出了后半生的形容枯槁心如死灰,从舞台剧演到电影。

人物弧光清晰可见,剧本情感扎实感人。

整个故事抓住了人物为第一诉求,在保留了谢君豪感性痴狂的表演同时,也在节奏上控制得极为精妙。

影片后半部风驰电掣,历史的洪流倾泻而下,人在其中不知如何保全尊严和体面。影片看似写天才不容于世的故事,实际上像在写人如何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

疯癫是体面,早死也是体面,天才的终结有一种时代落幕感,而影片在不断的反身自照中,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叙事中,留给观众无限的空茫。

或许,观众就是如此感动的和悲剧相逢,并且从这个悲剧故事里,读懂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不如意,那些失意的时刻,那些落寞的时刻。

这是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也是一个艺术家被时代抛弃的故事。

3

一个落魄天才的悲剧一生,什么叫曲高和寡,什么叫家道中落,什么叫孤独和骄傲?全部浓缩在这110分钟里。

台词说“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就是对本片最提纲挈领的总结。

在那样的时代,在落幕的时刻,他是那么催泪的活着。

在粤港近代沉重多舛历史的大背景下,电影说述形式夹杂喜剧元素,更添人生无常和荒诞悲凉感。

影片也是电影编剧人对传奇编剧人生的艺术化演绎与致敬。

由聪敏而痴愚的己身,经盛而衰的家境,加上起伏不定的大环境,他是天才亦是痴人,他的一生未尝不可视作省港的缩影。

他曾经目空一切,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徒弟会跟他说,就算我学不到你那般才华。

然而,人是抵不过时代的。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不欢而散。回到了广东,但没有人请他写剧本,他写的抗日剧本没人看也没人演。

“我也要学会你那么傲骨。”最终,他活成了一个悲剧。

他从38岁就开始糊涂,神智反复,一时正常,一时疯癫。最后死在街头。再此之前,他已经没了名气,没有收入,活得像条狗。

但他始终有傲骨,在世俗中经历了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十三郎都能保持自己一身气节,这才是这个令观众流泪的悲剧里,最令人疼痛的关节,

他明明被时代打败了,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为侄女写剧本仍然坚持的是爱国抗战的主题,得知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后,他与侄女断绝关系。

在军中时,他不愿改变传统的粤剧方式,甚至因为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与他人发生冲突。

4

高志森拍出了时代和人物的关系,并且通过一个悲剧人物,扣问了时代对天才的摧残。

昔日大张旗鼓的传统文化都被迫以草台班子、街头卖艺的形式维系生命。而艰难的生存环境,恰恰反衬出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内地最好的艺术家电影《霸王别姬》,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张国荣不疯魔不成魔的表演,甚至提名了戛纳影帝。

香港最好的艺术家电影,曾先森认为就是这部《南海十三郎》,谢君豪凭借自己良好的感觉,演活了另一个天才艺术家。

0 阅读:0

曾狄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