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冲浪的聋哑男人,死在夏天宁静的海上

曾狄曾 2024-10-24 11:21:00

看电影真的是要看一个故事吗?或许可以是,或许不需要。有时电影只需要一个核心的想法或主题来传达。无论是通过故事叙述还是其他艺术形式,把主题传递给观众产生能共情或共鸣,就是好电影。

而想法和主题最好的传播方式,就是靠情绪。‌

比如这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出自北野武导演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影片上映于1991年10月19日,三天前是上映33周年的日子。

聋哑青年茂是名清洁工,他在一个清理垃圾堆时发现了一个被人扔掉的破旧冲浪板,捡去修好后就带着女朋友贵子到海边练习,贵子也是个聋哑人。   

茂对冲浪从喜爱发展到痴迷的程度,他一下班就到海边不停地练习,而贵子总是坐在海滩上微笑地望着他。   

日复一日,茂的技术越来越好。冲浪用品店老板送给茂一套潜水服,并给了他一份参加冲浪比赛的申请表。在比赛那天,茂和贵子兴致冲冲地到了海边,却因意外没有参加成比赛。但茂对冲浪的热爱不减,贵子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在后来的比赛中,茂取得了优胜。几天以后,茂又到海边练习。贵子因事来迟,却没有看到茂,眼前是一片寂静的海面。

你说它有故事吗?一个学冲浪的故事,真正过程才几分钟。但电影拍了101分钟,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艺术是10分钟拍成101分钟的奇思妙想,艺术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得有意思,

有意思就不拖沓,有意思就不觉得闷,有意思就不觉得无趣。

这自然是一部相对简单的电影:台词稀零,淡化戏剧冲突,以缓缓运动的长镜头或简练干净的剪辑结构全片,并构建了一组组重复的动作或场景——屡败屡战的冲浪、女友幸福的凝视、沙滩上窃窃私语的围观者、被球砸中头的人、扔石子。

看似零碎的细节,看似无聊的段落,却涤荡着一串发人深思的省略号。

盛夏的勃勃生气盈溢其间,配上久石让的清灵音乐,还有结尾才逐渐浮现的片名,余味悠长。全片的无言,静谧,平淡,却在在结尾把情绪推到了高潮。

导演北野武的处理是非常用心的,他大道至简,大音唏嘘的把拧干的精华挥洒在胶卷之上。

男女主角在众人讪笑氛围中拿着滑板走出画面,默默地行走、超克制的心灵交流融进空蒙虚无的海天一色,为主角征服大海代表的生命激情意味着宿命般的向死而生做了铺垫,贵子到站下车向深夜独步的茂追回去一段情感宁静丰富,结尾点题性的感伤乐曲划过一个个闪回破坏了这种宁静。

这里面当然是刻意的设计,但是北野武就是能让设计感和影片的形式感形成最大程度的互补。

设计感太有痕迹会看出刻意,实际上剧情、画面、无台词等桥段确实是设计。但是好在氛围是对,情绪是对的,表演的自然,气氛的自然都在细节里。

这个已经过去的夏天,茂和贵子像以往的所有夏天,没能第一次开口讲一句话,也没能听到大自然的风声,海潮,以及人们的表扬。

但是这片海证明了这个夏天是曾经这么美丽迷人,爱的这么真实含蓄,自由自在。

茂和贵子,从小就是聋哑人。茂就是因为听不见广播点名错过了一场比赛。最终,他战胜了那片宁静的大海,也死在了那片宁静的大海上。

北野武甚至不谈情说爱,男女主角已经是男女朋友的设计,直接去掉煽情的环节。

固定不动的镜头平静得记录着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如流淌的河流任由记忆从心灵深处缓缓浮现。

简单的情节中蕴涵了朴实而真切的情感和关怀,能令观众真切感受到生命中的美丽和爱。

影片中两位主角几乎没有任何形体语言的展现,唯一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是通过安静的对视和凝视。

北野武在这种不露声色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东方式的对爱的体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情绪画面,在时刻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带来阵阵感动。

两位主演真木藏人和大岛弘子则用极其生活化的表演,将两位生活中没有声音的残障人士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格外真挚。

这部在豆瓣上好于96%的爱情片,1991年在第16届报知映画赏赏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一个似乎关于梦想,关于爱情的故事,安安静静的结束在夏天宁静的海面上。导演北野武讲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讲。

就像男主角的死一样,曾先森认为导演北野武想表达的或许是,那年夏天那片宁静的海才是最珍贵的,它超越了爱情,也超越了生死,它超越了冲浪这件事,也超越了成就这件事。

0 阅读:3

曾狄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