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学校园里的“特工”骗局

四季日常 2025-01-26 17:14:03

2014年11月上旬的一个大雾天,武汉被朦胧雾气笼罩,压抑氛围弥漫。上午10时许,关山派出所报案大厅的门“砰”地被撞开,一个女孩跌跌撞撞冲进来。

“我要报警!”女孩声音中满是惊恐绝望,衣衫不整,脸色惨白。她叫小于,是武汉某985高校的学生,前来报案称自己被一个老头骗财骗色。

小于哭诉,几天前在校园里,一个身着黑衣的老头假装问路,随后竟自称是执行任务的国家高级特工,还晃了下类似警官证的东西又迅速收回,接着便要求她配合,说了一堆看似机密的事。身为校花的她,想着能借此谋份好工作,竟轻信了这番胡言,还心甘情愿跟着老头去了宾馆。可几天后,她才惊觉自己被骗。

民警小李眉头紧皱,心中满是疑惑,“国家特工”这种借口太过老套,为何如此聪明的985高校女生会轻易上当?

警方迅速展开调查,调取宾馆监控,果然看到一名50多岁男子与小于一同进入,办理手续和付钱的都是小于。深入摸排后,警方震惊地发现,这并非孤例,至少还有4名女大学生遭遇类似骗局。

专案组很快锁定重要线索:所有受害者都是在校园内被搭讪,犯罪嫌疑人显然在学校周边“钓鱼”。警方在各大学校附近布控,同时追查受害人资金流向。

这时,女生小群主动联系警方,称自己差点也中招,幸运逃脱。“他骗我说有监控,要我和他装夫妻,可我觉得不对劲,就趁买零食时跑了。”小群的话让警方意识到,这个骗子不仅会精准选择目标,还擅长洗脑和控制受害人,手段绝非一般。

通过对比受害者描述,警方发现关键细节:“特工”总是戴着耳麦,不时“接收指令”。专案组组长老张断言:“这家伙肯定是老手,说不定以前干过相关工作。”顺着这个推测,警方开始排查辖区内退休的保安、保镖等人员。

专案组彻夜分析线索,发现嫌疑人作案手法娴熟,总能迅速获取受害人信任。技术人员从酒店提取的DNA样本入手,在数据库中比对,同时分析监控视频里嫌疑人的行走特征。

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9日晚9点,专案组在一个老旧小区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曹某。曹某被带到审讯室时一脸平静,面对质问起初死不承认,在铁证面前,最终低头认罪。

原来,60岁的曹某曾在政府部门当保安,退休后无所事事便打起坏主意。他专挑单纯、易轻信他人的女大学生下手,每次作案前在学校附近徘徊寻找目标。一旦锁定,就上前搭讪问路或求助,“你知道青年园怎么走吗?”是他的惯用开场白。当女生准备指路,他就拦住,低声自称“国家特工”执行秘密任务,还特意买假耳麦,时不时假装接收指令,称有危险分子潜入学校,让女生配合演戏,装作他的女儿。

随后,曹某会带“女儿”去附近宾馆“躲藏”,在房间里继续编造谎言,称房间有监控,必须装成真夫妻,一步步诱导受害人失去判断力,甚至让受害人主动配合他的行为。等受害人清醒,一切都晚了。

曹某交代,他屡屡得手是抓住了年轻人爱幻想、易被煽动的心理,“她们一听是国家机密任务,马上就兴奋得不得了,根本不会多想。”

最终,曹某因涉嫌诈骗罪和强奸罪被依法逮捕,警方仍在进一步调查是否还有其他受害者。

这起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惊叹骗子手段高明,连高学历大学生都难逃其手。专家提醒,遇到陌生人自称特殊身份,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管对方看起来多么可信,都要多留个心眼。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莫名出现“特工”。

案件虽已侦破,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培养年轻人的防骗意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0 阅读:15

四季日常

简介:分享生活、探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