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离世前饱受疾病折磨,临终遗言令人落泪,他到底说了什么?

文逸看社会 2023-04-12 00:07:0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2月,北京城的百姓们正欢呼雀跃,其乐融融的置办着过新年的物品,大街上是灯火通明,锣鼓喧天。

但是在北京的301医院内却异常安静,一位年迈的老人脸色苍白,神情微弱的躺在病床上。病床周围站满了医生和护士,他们神情紧张,却又极度安静,仿佛房间里的时间都停止了。

病床上的老人正是邓小平同志,他已经来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面对身体虚弱的邓小平同志,无数人都希望他能够好起来。

但在2月19日晚,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邓小平同志的病情突然恶化。

晚上九点零八分,邓小平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回忆起和邓小平同志相处的这一段时间,医生和护士们都感慨万千,最让他们忘却不了的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临终遗言。每每谈到这时,他们都眼含热泪说道:

“他老人家做出了太多太多贡献了。”

那么邓小平同志临终时究竟说了什么呢?

1989年,邓小平同志宣布退休,将正式告别他六十多年的政治生涯,85岁高龄的他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邓小平同志,开始了自己的“休闲”且规律的晚年生活。

邓小平同志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然后出门散步,锻炼完就可以开始吃早饭。邓小平同志的早饭很简单,就是一杯豆浆,一根油条加一个鸡蛋。

在吃过早饭后,他就会带上老花眼镜,开始看起秘书拿来的一些报纸文件。

虽然邓小平同志非常关注国内国外时实发生的一些事情,但是他从来不发表什么意见,一直都很低调,甚至几年都没有公开露面。

在这几年间,邓小平不怎么露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邓小平比较低调,十分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第二,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早间年邓小平同志就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在退休之后,就一直在专注养病。

患上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是非常痛苦的。

这个病症起初的时候会导致患者咳嗽,然后再慢慢的影响患者吃饭和走路,到后来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

而当时的医疗条件,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缓解病症,所以邓小平同志的晚年就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

1996年冬季的一天,邓小平同志如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了,当他穿上衣服打算出门锻炼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有些呼吸不上来。

身边的医生赶忙过来查看他的病状,可是却一直不见缓解,医生这时意识到病情恶化了。他立马叫来车辆,将邓小平同志送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

可是没人能够想到,邓小平同志这次离开家就再也没能回来。

到了医院后,医疗团队马上展开了治疗,好在暂时缓解了病症。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突发状况,他们就给邓小平同志办理了住院手续。

在住院的期间,邓小平同志一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个过程其实是十分痛苦的,但是邓小平同志却一声没吭,忍住了一次又一次。

医务人员郭勤英回忆说:

“由于神经衰弱,严重的阻碍了行动,这是非常痛苦,但是邓小平同志却一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们是尽力让他舒服些,这么年迈的他能一直坚持下去是真的很不容易!”

黄琳是邓小平同志的随身医务人员,她认真负责,将邓小平同志照顾的很好。她看着邓小平同志默默忍受病痛,有时还彻夜难眠时都心疼不已。

为了能缓解下邓小平同志的病痛,黄琳会想方设法的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在邓小平同志的状态好了些后,黄琳就打开电视放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纪录片《邓小平》。

但是由于年龄大了,邓小平同志看不太清画面,他就指着电视机中的一个人问黄琳:

“这个走过来的是谁?”

黄琳笑着说:

“这个人就是你呀”

邓小平同志听完先是一愣,然后慢慢的笑了出来。

黄琳见邓小平同志露出久违的笑容也十分开心,她说:

“首长,这是现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邓小平》呢?一共有十二集,拍的可好了,人们都可喜欢看了!”

听到黄琳的话,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知道他听力不好,黄琳就俯下身来在他耳朵旁复述着电视里讲的话。当邓小平同志知道电视里在一句句的歌颂赞扬他时,他脸上不自觉的流露出了“羞涩”的表情。想必是被夸奖的有些不好意思了吧。

后来黄琳还回忆道:首长在病重的那段时间里,对于医院的诊疗方法没有提出过任何的意见,从来不干涉医疗团队的方案。并且在生活方面,他和他的家属也都没有提过任何一个特殊的要求。

由于长时间的治疗,邓小平同志的手臂已经“伤痕累累”布满了针孔。由于血管难找到,所以每次扎针都要扎好几次才行。

但是邓小平同志对此却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更没有提出过换护士的要求,这也使得医务人员们非常佩服邓小平同志的毅力和他对疾病的态度。

除夕夜的那天,医生和护士们都自发留在医院陪同邓小平同志。他们跟医院的炊事员一起包了饺子,做了几道菜。

就这样,大家聚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温馨的新年。在饭桌上,大家都真挚的祝福邓小平同志能早日康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邓小平同志没有回家,整个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们也一直守护在他老人家的身旁,一有什么情况就立马来到他的身边。

当时的警卫秘书张宝忠后来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说:

“所有人都希望医院能在新的一年内创造出一个奇迹。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新年愿望!”

但是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奇迹并没有发生。邓小平同志在医院又坚持12天后呼吸功能全部衰竭,只能靠呼吸机来呼吸。

知道诀别的时间来临了,邓小平同志的妻子卓琳和几个孩子们以及所有医护人员,都围绕在邓小平同志的床边,他们极力的压制着眼眶里的泪水。

当天晚上9点零8分,邓小平同志还是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第二天清晨,随着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头条的播报,全国人民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举国悲痛。

不论是国内的人民群众还是海外的华人同胞们,以及敬佩邓小平同志的外国友人们,得知此消息后无不潸然泪下。

人民深切的悼念着这位伟大的领袖,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 20 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是的,邓小平同志把他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国家和人民上,就连他在去世后都要留下最后一份力量。

在邓小平同志去世后,卓琳写给了中共中央一封信件,转告了邓小平同志留下的医嘱:

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但是他却什么也没有给家人留下。

当时邓小平同志的秘书,按照他的指令,在其逝世后把他的衣物全都带到锅炉房里焚烧时发现,这些衣物都是破破旧旧的,有些还打着补丁。

邓小平同志一心想着带领人民富起来,现在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他却一直坚守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使得在场的人都不禁落泪:

功勋卓越的一代伟人还穿着破旧衣服,这让谁敢相信啊?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有着数不胜数的卓越贡献,参加革命,百色起义,挺近大别山...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提出等等。

但在他的心中还是一直有着一个遗憾,就是他没有看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

邓小平生前曾对妻子卓琳说过:

“我一定要坚持住,等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哪怕是坐轮椅,我也要到祖国的这块宝地上看一看!”

然而,这个为香港回归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却没能见证到这历史的一刻。

1997年2月24日上午,邓小平同志的遗体将在八宝山火化,中共中央领导、干部等在301医院为邓小平同志送别。

邓小平同志的送别礼堂布置的庄重、肃穆,洁白的花朵和黑色的挽幛无不在表达人们的哀思。中间的一条黑字白底横幅上写着:

敬爱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在横幅下面,就是一大副邓小平同志的遗像。

上午九时,中共中央领导等人胸带白花缓缓的走进送别室,仪式正式开始。在沉重的哀乐声中,众人向邓小平同志的遗体深深三鞠躬,在悼念之后,江泽民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家人们一一握手,表示最真挚的慰问。

半小时后,邓小平同志的遗体即将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当灵车缓缓驶出时,在场的人忍着悲痛,向灵车行注目礼。

从301医院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路旁,站满了前来送别的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足足有十多万人。

灵车缓缓的在道路上行驶着,道路两旁的人民群众早已忍不住开始低声哭泣,不少的群众自发举起写着“邓小平同志您一路走好”的横幅,表达着他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悼念和深深的不舍。

2月25日,邓小平同志的悼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江泽民同志含泪致词。在追悼大会之后,邓小平同志的妻子卓琳和家人们捧着邓小平同志的遗像、骨灰盒缓缓来到了北京的西郊机场。

机场降半旗致哀,周围的树木都挂满了白花,在沉重的哀乐声中,列队整齐的空军战士们脱下帽子目送着飞机驶离机场,驶向大海。

当飞机到达预定地点,卓琳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双手捧着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家人们一起眼含热泪,将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向了大海中。

小结

“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

这是毛主席给予邓小平同志的评价,亦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0 阅读:709

文逸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