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5日,上午。
中共锡北县委书记姚家礽,前往东查区兴塘小学参加区委会议,当时警卫员包桂林与之一同随行前往。谨慎起见,一路之上,两人交替前后相隔距离行进,当他们走到兴塘村(现无锡市锡山区查桥镇兴塘村)附近的时候,迎面突然走来了几个身穿便衣,扛着长枪的男子。
走在前面的姚家礽眯起了眼睛,前面这几个人的打扮,看起来很像是当地抗日常备队的人。
当他走近几步,看清对方左侧腰间的别着的那块黑布条之后(当时地方抗日常备队经常会在腰间别一条黑布做标识),先前的猜测便更加肯定了。
一看是自家人,姚家礽悬起的心便登时放松了下来,他向对方招了招手,客气地打了个招呼,然而,下一刻,扬在空中的那只手便不由地僵住了。
只见对面几人闻声快步走了过来,张口就是一通“乌里哇啦”听不懂的日语。
“糟了,遇到日军乔装的便衣队了!”
姚家礽心里暗叫糟糕,可此时想要逃跑已然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姚家礽背着手向后面猛地摆了摆,想让后面的包桂林见机脱身。
然而,下一刻,那几名日军便衣却十分警惕地举起了枪,示意两人站到一旁,姚家礽看了眼不远处的包桂林,无奈地叹了口气。
随后,几名日军对两人进行了搜身,包桂林是警卫员,身上所带的短枪随后便被敌人搜出,几名日军便衣对之一顿拳打脚踢之后,便将包桂林捆绑了起来。姚家礽这边虽然没有搜到枪支,但鉴于两人一前一后出现,可疑性很大,随即也被这帮日军便衣带回了据点之内。
当晚,兴塘村日伪据点的牛棚之内,绑在棚柱之上的姚家礽和包桂林,被敌人分别带入屋内刑讯,轮番进行突击审问。
最先被带入审讯的姚家礽,被敌人严刑拷打,折磨了一个多小时之后,遍体鳞伤地被敌人拖了回来。在经过捆绑包桂林的柱子旁边时,姚家礽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给了对方一个坚定的眼神。
包桂林自然看懂了这个眼神,他轻轻地点了下头,随后便被敌人押进了刑讯室,看着包桂林被敌人押走的身影,姚家礽心里暗自祈祷着:
“小包,你可一定要撑住,不能屈服呀!”
当时的姚家礽,是怎么也想不到,包桂林一进审讯室,就向敌人主动承认了自己是抗日者,而且还向对方透露了,姚家礽的真实“身份”。
“我叫包桂林,住在包巷上,是张泾镇游击队队员。”包桂林低着头,有气无力地“坦白”着。
“那跟你一起的那个人,也是你们的人?”日军翻译眼中闪着狡黠的光。
“他不是,”包桂林摇了摇头,向审讯室内的人坦白了自己今天的“任务”——锄奸。
而自己跟踪了一路,准备除掉的日伪汉奸,正是前面走的那个张平发(姚家礽的化名)。
根据包桂林的描述,游击队得到消息,最近几次行动失利,都是因为这个张平发偷偷向附近据点的伪军报信,因此,组织上派包桂林伺机除掉这个大汉奸。
包桂林今天上午埋伏在张平发家附近,跟了一路,好容易跟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正准备下手,结果被这群日军士兵发现了,两人旋即被捕。
这个“招供”显然让审讯室内的一众日伪军吃了一惊,众人抓抗日分子,无意中竟然救下了“自己人”。
鉴于之前姚家礽受刑时,一直死死咬定不认识身后的人,众人始终也没审出可疑的地方,大家便相信了姚家礽的“汉奸”身份。
随后,敌人便放松了对姚家礽的看管,同意了对方“家属”的保释请求,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包桂林的身上。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随后的几次审讯当中,不管众人如何威逼利诱,包桂林却始终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游离状态,再没有透露任何关于游击队方面的消息。
极度失望的日军方面,最终恼羞成怒,五天之后的一个拂晓,包桂林被拖拉到了据点外的一处荒地旁,几声枪响过后,包桂林扑倒在地,身下的热血渐渐盈沃了这片黄土......
多少年后,白发苍苍的姚家礽,再次回忆起那个奋不顾死的年轻警卫员之时,依然唏嘘不已:
“唉,那个小同志,真是用命将我从魔窟里面换了出来......”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49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无锡文史资料》,姚家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