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安全技术领域,领克 07 EM-P 正在重新定义 "实战安全" 的标准。当多数车企仍在堆砌实验室碰撞测试成绩时,这款车型通过两次极端事故的完整数据链,揭示了其安全架构的底层逻辑。
3 月 25 日的追尾事故中,领克 07 EM-P 承受了来自水泥车的追尾冲击,根据事故现场,车辆在 360 度翻滚过程中,车身结构经历了 不同方向的撞击载荷, A/B柱均未变形。这得益于其四层超高强度钢结构的 "蜂窝式" 能量吸收机制 —— 每层结构的屈服强度梯度设计,使得冲击力在不同层级间逐级衰减。
电池安全的技术突破更具颠覆性。领克 07 EM-P 的电池包采用 "4 横 4 纵" 集成式框架梁结构,这种设计在侧面碰撞时可将冲击力分散至车身整体框架,使电池包的侵入大面积减少。其专利级 "三叶草" 传力路径,通过三条独立的能量传导通道,将正面碰撞的冲击力引导至电池包外围,避免核心电芯受损。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包内部的 3 根纵梁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 X 方向撞击测试中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材料应用层面,领克 07 EM-P 展现了工程哲学的极致追求。整车 82% 的高强度钢材与铝材组合,形成刚柔并济的车身骨架。A 柱、B 柱区域的 2000MPa 热成型钢。前防撞梁采用航天级 7 系铝合金,其 1332mm 的宽度覆盖 70% 车宽,配合 六宫格吸能盒,在碰撞中可吸收更多的动能。
当行业陷入 "屏幕尺寸竞赛" 与 "加速性能内卷" 时,领克的安全技术路线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从 2000MPa 热成型钢到 "三叶草" 传力路径,从双 SOC 芯片到毫秒级救援响应,其安全体系的完整性在实战中得到验证。数据不会说谎。将安全刻入 DNA 的工程思维,或许才是新能源时代汽车工业的真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