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公司公然拍假货,为何在“自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千亦评文化 2025-01-23 03:38:26

这两年的收藏行业都不好过,小到民间的评级公司接连“暴雷”,大量品种下跌,微拍“托价拍假”的事例不断发生。

大到诚轩拍卖关门停业,马未都的观复公司裁员,苏富比裁员,北京某拍卖公司员工偷偷走私金佛被查处等等。

总是抱怨外部环境却不自省,拍卖公司的“衰退”其实是自己作的。用老赵那句台词来说: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拍卖员工走私被查 来源“央广网”

拍卖公司的核心是信誉,一件古董在民间只能卖1万,但上拍了能翻100倍甚至上千倍,除开那些“洗刷刷”的操作,真金白银掏钱的富豪也很多。

他们就是看中这块金字招牌,是拍卖公司提供的广大资源和人脉,让买家能自由竞价,让卖家可以售货无忧。

然而一旦自己内部出现了腐败的问题,信誉就会迅速瓦解。前段时间保、利的高层被“带走”,淄博荣宝斋成了“失信企业”,各个大拍采取“紧缩战略”,似乎都在说明着这个行业已经不容乐观了。

为何“大名头重器”很少再出现了?因为那些资源雄厚的卖家都不再愿意拿出来。

至于中小拍卖行,已经困难到出现大量“自托自买”的现象,甚至有专家挂靠的鉴定部门,形同虚设,假货堂而皇之的上拍。

地摊货上拍 来源“古籍”

保险起见,下面列举的事例就不曝光那些拍卖公司的名字了,因为大拍行至少还要点脸面,很多中小拍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行,举报删帖倒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前段时间,某著名古籍拍卖行,直接把地摊货级别的藏品上拍,臆造的契丹文字,七拼八凑的“古代药方”还有惨不忍睹的做旧方法,连某某帮都看不下去了,竟然能上拍。

有些人可能不了解,如今要注册“拍卖公司”,至少需要五名文博专家挂靠,且这些专家都必须有从业资格和相关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把假货上拍这五个专家都是“空气”,完全起不到作用。

什么!你问那些连“拍卖”二字都没有,不具备拍卖资质的“文化公司”、“艺术品交流公司”是什么样的?除了骗你前期费用,还能有啥用?

拍出4亿港元的疑似赝品 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

公然拍假,自炒自买的事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拍卖行业的“不保真”条款,明面上是规避法律风险,实际上也是给自己“做手脚”大开方便之门。

2015年的时候,澳门某拍卖拍出一件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成交价高达4亿港元,如此天价可是你见谁宣传过了吗?因为这件瓷枕不但做的臃肿奇葩,还是美女的头,娃娃的臀部,大脚,佛像的开脸,采用的是1980年代以后注浆电烧工艺底的处理方式。

可能某些人又要跳出来强行帮赝品“洗白”了,可是这样做对你并没有好处。因为这是很典型的左手倒右手,自行炒作想骗冤大头上钩,不但帮不了民藏,还会继续毁灭收藏界的信誉。

北京某拍卖宣传

同样的还有2010年北京某拍卖,拍出7280万的《人体蒋碧薇女士》,事后被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打假,这是他们用来练习的习作,连仿品都算不上,怎么就变成“徐悲鸿真迹”了?

此类拍卖公司故意拍假的事例数不胜数,你问为什么专家没有站出来阻止?因为这幅画曾经在某博物馆展出,背后难道没有专家的影子吗?

他们嘲笑民藏都是国宝帮,可最大的国宝帮,恐怕不在民间!

嘉德拍卖现场

曾有一位拍卖公司老总无奈诉苦道:“拍品来源良莠不齐,如果都保真,就像你不管生什么病都能去医院治好一样,这是不现实的。”

但学者吴树却有力反驳他:“其他行业可以追责,你们拍卖公司会追责吗?”

事实上,对于拍卖市场的假拍、做局、托价等乱象,惩罚力度几乎为零。在没有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不管是拍卖方还是专家,都为了利益在“自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整个市场进入“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了。

1 阅读:77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