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掠海,航空反潜一场鹰与鲨的较量

信息周末 2025-02-22 15:41:08

潜艇,藏身水下、伺机突袭,犹如嗜血凶猛的钢铁“巨鲨”,潜行于大海深处。反潜飞机,主要用于对潜艇搜索与攻击,正如敏捷的空中猎手,穿行在云端海上。

平静的海面上,“鹰与鲨”的较量一次次上演。

2025年春节后的一天,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这是一支年轻的航空反潜部队,地处南海一线,肩负战备重任。

室外的停机坪和飞行跑道上,一架架反潜“战鹰”迎着阳光或舒展羽翼或振翅长空。飞行员、机务、机关等值班人员严肃地忙碌着,无论训练还是任务,朝霞、落日还是星空,都映照着他们坚定的护航身影。

谈起新的一年,各个战位的官兵们摩拳擦掌,攒着一股干劲儿。他们纷纷表示“要练好技术”,这一年争取多抓几条大“黑鲨”!

每一架战机返程后,机务人员都要对照维修规范一一查验。图/南方周末记者翁洹

天海遇险

“空中‘猎鲨’难度很大。我方在明,敌方在暗,就像大海捞针。”飞行员冯秋杰已有六年驾龄,目前是该部的副驾驶。

他深知“猎鲨”不易,过去数年,其所在机组执行任务时多次遭遇险情。

那年夏天,冯秋杰所在机组在一片陌生空域开展训练。当时飞行高度几千米,舱外气温约零下十几度,滴水成冰。飞机卷入一团看似平常的云雾后,座舱玻璃突然大面积结冰。

“白色的冰碴子越堆越多,很快就糊满了窗,目视范围几乎变0。而设备还在不停地告警,‘结冰!结冰!结冰!’。”冯秋杰回忆那一瞬“惊心动魄”:因空气阻力变大,飞行速度骤降,飞机在千米高空来了个“急刹车”。他感到机身猛地一“顿”,像撞到了一堵“空气墙”。

冯秋杰精神高度紧张。他一边按照机长指挥确认除冰系统开启,一边紧握操作杆、全力稳住机身与航向。几分钟后,飞机破云而出,而他早已惊出了一身冷汗。回顾这次经历,他直言“惊心动魄”。

为了避免战机穿云时误入危险天气,领航员需要为机组筛选最优航路。

朱永先领航经验丰富。距离几十公里外,他就能从云朵轮廓嗅出危险信号——“镶亮边的黑云最危险”“长柱型的单体云也不好惹”。领航员就像机组的“指南针”,为飞机寻找最优航线,避免飞机“迷路”。

一次夜间飞行任务中,飞机于凌晨3时许升空。到达目标高度后,朱永先通过气象雷达发现周围布满了成片的浓积云,仪表不断告警可能有危险天气。夜间能见度差,但依然能看到远处云层里的金色闪电。

朱永先犹豫不定。上升还是下降?冲过去还是绕过去?

与飞行机组综合评估后,朱永先规划了一条相对安全系数较高的新航线,但飞机穿云进去时,依然遇到了大雨和颠簸,“而这在当时已是最优解。”朱永先说。

相较于气象风险,最让新手飞行员震撼的,莫过于超低空飞行。

大海浩瀚无垠,阳光正好时,海天一色,唯见远方一道隐约浮现的天际线。从舷窗看出去,人机仿佛身处一处“平底锅”型异时空,而飞机正贴着锅底飞行。唯有“桨叶隆隆、仪表滴滴”提醒着:战机正高速前进,注意力需高度集中!

最初进行改装训练时,冯秋杰被超低空飞行深深震撼,“尤其是飞机转弯时,我感觉自己离海面只隔几十厘米!海面触手可及。”

高度意味着生命。反潜飞机时速数百公里,一旦出现险情,飞行员几乎没有处置余度。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

自反潜战出现以来,反潜飞机一直是潜艇的重要天敌。图/受访单位供图

“迎难而上”

自反潜战出现以来,反潜飞机一直是潜艇的重要天敌。但回顾潜艇战军事史,航空反潜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发起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同盟国海上舰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记述,当时同盟国在大西洋战区调集两千多艘反潜舰艇和数千架反潜飞机,平均用25艘军舰和100架飞机对付德国的1艘潜艇。

近年来,各国反潜武器技术进步的同时,潜艇的隐蔽性能、作战能力也在迅速提高。潜艇与反潜的较量,正如矛与盾,此消彼长、相生相克。

相较于世界老牌海军大国,航空反潜作为中国海军一支新型作战力量,起步晚、底子薄。

冯秋杰正是该部的首批学员之一。首次飞行时,自认为航理知识扎实的他却感受到“重重的挫败感”。

“第一次飞得不好。”冯秋杰回忆,第一次上手试飞时,是当时的教官刘志华手把手教的。拉起飞机后,他发觉“飞机比想象中沉重、难开”,而且,“飞机不听自己操作,指东走西,不一会儿就偏了航线”。

下机后,冯秋杰意识到,飞行不能靠生搬硬套航理知识。只有在理论指导下,加强持续的飞行训练,之后再由训练数据投射至航理,这样才能形成闭环。

该部地处南海一线,外军外舰常来“窥伺”,斗争形势复杂,战备任务紧迫。如何在短期里快速形成战斗力呢?部队党委迎难而上,制定出“以战载训、拿敌练兵”的超常规建设思路,倒逼部队快速成长。

一方面,部队大胆从兄弟单位遴选了多位飞行经验丰富的轰炸机“老飞”,加快推进新机型改装任务。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年度飞行计划,以老带新,稳步培养新生力量。

在日常训练中,冯秋杰高标准自我要求,“可以高于大纲,不能低于大纲”。如今,冯秋杰的飞行时长已超过千余小时,成为一名经验较为丰富的空勤骨干。该部的能战机组越来越多。他笑称,“自己是跟部队共成长”。

回顾这一年,冯秋杰依然觉得飞得“不过瘾”。

“像我一样的年轻飞行员,积极性普遍很高,大家想飞、不怕飞,总觉得飞得少。”他说,未来他会更加珍惜“拿敌练兵”机会,甚至挑战更高难度的执行任务,进一步锤炼应急实战能力。

说起2025年的新年愿望,冯秋杰期待满满,“把每一次飞行都当成‘检验场’,进步提升,争取早日完成机长改装。”

这是一支年轻的航空反潜部队,地处南海一线,肩负战备重任。图/南方周末记者翁洹

“保障提速”

对于机务兵齐斌和战友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顺利起飞、安全着陆”更让人开心的了。

每次眺望到战机安全着陆,他悬着的一颗心才能安然放下。之后,他们从飞行员手里接过战机,为这个风尘仆仆的“大家伙”,来一场细致的“体检”。

反潜战机动辄数十米长,几层楼高。南国热岛漫长的夏季里,机务人员头顶烈日、站在高梯上露天作业。夏天过去后,地勤机组个个晒得皮肤黢黑,笑起来一口大白牙。

维修无小事,粗心出大事。大到整机定检,小到“拧螺钉、打保险、紧胶圈、擦异物”,机务人员都要对照维修规范一一查验。“每一架返程战机,都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确保身心健康后才能起飞。”齐斌说。

工作多年来,齐斌排除了大小故障无数次,他在实操中总结的独家笔记也常常被战友们争相借去“抄作业”,“齐班长检修我放心”的口碑也在团里打响。

一次维护中,齐斌发现飞机左前内侧一处机轮有异样。他俯下身体、紧贴地面,借着手电筒的亮光查看机轮内部。一看吓一跳,轮机里刹车装置的制动键竟然脱落。经拉网式排查发现,其他战机也存在类似问题。一旦起飞,可能面临危险后果。

经生产厂家确认后得知,这一问题系工业部门设计缺陷所致。正是这一难得的发现,避免了飞行事故的发生。齐斌为此荣立三等功。

“体检不过不能飞”,齐斌和战友们一直坚持着这条安全铁律。然而,随着部队演训任务愈发繁重,他们也感到了一丝吃力。最忙的时候,演训任务一个接一个。飞行员来催齐斌,“又有任务了,能不能加加速?”

维修操纵繁琐、耗时长、工具少等问题陆续浮现。很快,这一问题得到了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号召官兵争当“军营创客”,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小革新、小创造、小发明”的热潮。对于达到条件的优秀产品,队里积极申报专利,增强大家的科创获得感。

修理厂机械师易德先毕业于海军某专业院校,先后考取机械工程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是战友们心目中的发明大拿。军营里,大家都亲切地喊50岁的他“易博士”。

这几年,易德先发明了多项“给力”专利,比如“飞机发动机支撑杆拆卸工具”“飞机发动机短舱前段拆装托架”等工具,据悉“维护用时缩短到之前的十分之一,维修人员减少三分之二”,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就在去年,易德先发明的“轮轴清洗机”工具,再一次获得了国家级专利认证,这已是他的第六个“专利国奖”。

2025年春节前夕,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战士们用红灯笼装点营区。图/南方周末记者翁洹

“向战而练”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该部战术研究室内,这个标语尤其醒目。每当训练结束,作战机组成员都会趁热打铁,围在电脑屏幕前,研判飞行参数、总结战术战法。

一线航空反潜部队,因战而生、向战而练。近年来,部队长航时连续搜攻潜、实投深弹等高难课目训练频繁,“含战量”显著提升。

一次“猎鲨”训练后,陈家乐机组返航途中,却突然收到了“敌机”追踪的告警声。采取机动规避动作后,机组成员按照既定战术,与“敌机”展开搏斗。

经过多番对抗,战机转换攻防态势,最终安全返回机场。他感慨道,“正是遭遇‘敌机’、通信不畅这些特情险情,拉近了训练与实战的距离。”

去年,一场特殊的领航课目比武在该部举行,领航员朱永先和侯少文竞争“最佳准时者”。最终,侯教员以仅4.8秒的误差落败。得知这一结果,朱永先心情反而“有些复杂”。

十年前,朱永先还是航校小白,在飞行教员侯少文指导下,从零学习领航基本知识。十年后,得知侯教员来单位交流学习,朱永先主动申请帮他改装。这次他又成了老师。

“师徒身份转变,说实话,一开始有点别扭。”朱永先说,相较于航校,一线部队领航战位有诸多特殊性。比如干扰因素多、航线变化快、注重实战效果、需考量接敌特情等等。改装学员都需经历一个“适应期”,哪怕是自己曾经的航校老师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数月里,侯教员虚心学习,“甘当小学生”,仅用百余天就顺利完成了海军航空兵专属的蓝天成人礼——“首飞”。在之后的一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演训任务中,侯教员主动联系兄弟单位“取经”,帮忙计算航线预计要素等,最终助力作为领航长的朱永先顺利完成演训。

二人“互为师徒、互帮互学”的故事,一时在单位传为佳话。

和空中飞行战友们一样,地面保障部门同样优先考虑实战标准,推进维修保障提质增效。以易博士发明的轮轴清洗机为例,就经过了多个版本的迭代。

易德先说,初代清洗机动力不足,试清洗后发现容易有杂质残留物,还需人工二次清洗。之后一段时间里,他在本职科研工作之余,一直留心寻找合适的动力装置。2023年底,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款动力泵“体积小、压力强”。

经过改造,新版轮轴清洗机采取了动力加压,安装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喷嘴,平均2分钟即可清洗一个轮轴,清洁度大大提高。此外,一个清洗机仅重约十几斤,除了极个别自主设计零件外,开关、阀门、容器等主要配件均可在市面上购买。哪怕转场到外地执行任务,也可随时“拎起来就走”“坏了就能配”。

谈起新年愿望,易德先低调地表示,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保障安全飞行。“2025年,我计划推出另外两项发明,能解决问题最重要,不能让自己闲着。”易德先说。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傅金泉 秦钱江 彭玮晗

责编 姚忆江

0 阅读:2

信息周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