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表面上看,印度和中国,一个是“次大陆”,一个是“大陆型国家”,国土面积差了不少,但从农业、人口、地理位置上,印度其实挺有底气的。可要真比起发展潜力,印度人心里最服气的,还真不是面积问题,而是中国那一套惊人的——内河航运体系。
说到这,我得先带你穿越回那个古老又热闹的年代,想象一下:在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就挖出了纵横交错的运河,用船串联起城市,米粮、瓷器、丝绸顺流而下,整个国家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活络。而到了今天,这套水运网络,不但没废,反而越修越牛。
换句话说,长江、珠江、大运河,这些名字背后,是中国能把货运成本打下来的秘密武器,是大规模工业化的底气。
那我们再看看印度。印度的人,历来非常自信:版图面积虽然不如中国,但实际控制区也有315万平方公里。
有效可用土地比例高得离谱,除了点西部沙漠,基本都是宜居宜耕的好地方。
耕地面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甚至比中国还多一点。
地理位置呢,坐在亚洲南端,离西亚、东南亚、欧洲都不远,怎么看都是块宝地。
从地理课本上看,印度简直是开局王炸。再加上人口多、年轻化、生育率高,表面条件一点都不输中国。
但问题也很扎心。内河航运,这一块短板,怎么都补不上。
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恒河,听着威风凛凛,长度2500多公里,流域面积超百万平方公里,年均水量也有4000亿立方米。可是,恒河虽然大,基本走不了大船。
为啥?因为河床长期淤积,洪水季节泛滥成灾,旱季又干得见底。想调节流量?抱歉,恒河平原一马平川,根本找不到地方建大型水库。
再加上历史上,印度人修了一堆低矮的桥,把恒河像“铁链子”一样箍住了,彻底锁死了它的航运潜力。
对比一下,中国呢?长江航道从上海通到重庆,几千吨的大船畅通无阻;珠江流域也是货运繁忙;更别说京杭大运河这种逆天工程,从古至今,运输着粮食、货物、人流,成了地缘经济的超级动脉。而恒河呢?真的是“中看不中用”,大船走不了,货运靠铁路公路,结果成本高得离谱,工业化速度慢得发指。
说白了,没有强大的水运体系,印度虽然地好人多,却缺了一条支撑工业大跃升的骨架。
如果换个角度想,中国这套内河航运体系,就像给国家装了超级高速公路,还省钱又安全。水运每吨公里的成本,只有陆运的五分之一,你说说,哪个国家不羡慕?
再讲个冷知识,领导们,别看印度四面环海,表面海岸线长得吓人,其实也没捞到啥好处。为啥?
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大山脉(东高止山脉、西高止山脉),硬生生把陆地和海洋隔开了。
海港条件差,深水港少得可怜。
全球前50大港口,印度一个都挤不进去。
对比一下我们的大连、上海、深圳盐田港,哪个不是全球物流枢纽?这就是差距。不是临海就能发财,地理屏障也是硬伤。
在我看来,印度最大的问题不是穷在土地,不是缺人在劳动力,而是卡在了基础设施特别是航运体系的缺陷上。这也让印度注定更适合农业,而不是成为像中国那样的工业大国。
在恒河边,看着那滔滔黄水,还有被雨季淹得乱七八糟的街道,心里就特别感慨:自然资源固然重要,但人类能不能用好,还得靠千年打磨、代代建设。咱们中国的运河,是真正用汗水挖出来的生命线,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各位领导,聊到这儿,你们觉得,如果给印度装上一条像长江一样的黄金航道,它能腾飞起来吗?
三哥:我羡慕中国比我强,与长江珠江没有关系
世界老赖绝非浪得虚名!
中巴关系因为印度而如胶似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