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沈阳军区军事主官换将, 陈锡联接替邓华,成为新一任军区司令。
陈锡联执掌沈阳军区14年,直到1973年八大军区对调,赴任北京军区司令。这14年间,陈锡联充满干劲,培养出不少人才,和他合作过的副司令,有三人跟他一样,后来也当上了大军区司令。
副司令曾思玉,后任武汉军区司令陈锡联在沈阳军区主持工作时,最得力的助手当属副司令兼参谋长曾思玉。红军时期,二人轨迹不同,陈锡联出身红四方面军,曾思玉则是中央红军将领,长期在邓华麾下效力。
曾思玉是江西信丰人,出生于1911年。他祖上世代务农,日子过得艰苦,他只读了三年私塾,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1928年,曾思玉参加了信丰的农民起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参加红军后,他因为表现突出,很快晋升为红12军36师108团2连指导员,36师政委,正是鼎鼎大名的邓华将军。
邓华对曾思玉有知遇之恩。当时曾思玉刚刚从宣传队调过去,奉命带领2连执行前卫任务。师里有人提出,他没有指挥经验,恐怕误了大事,建议换人。邓华力挺曾思玉,回怼说:“说曾思玉不行的,让他俘虏敌人一个班试试。”
原来就在不久前,曾思玉带着一名通信员,深入虎穴,俘虏了敌人一个班,给邓华留下深刻印象。邓华有意栽培曾思玉,109团政委牺牲后,让曾思玉当上了代理团政委。
长征途中,曾思玉多次遇险,最危险的一次当属土城战役。将军回忆说,当时他抱着电话机找首长,被敌人用步枪瞄准,他本能地躲了一下,那一枪打在他怀里的电话机上。随后他掩护首长撤离,前脚刚走出指挥部,后脚指挥部就被敌人炸毁了。
抗战时期,曾思玉在115师,解放战争时期在四野,立功无数,升任64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授中将。
1957年,曾思玉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两大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都派人过来,邀请他出任军区参谋长。不过邓华先行一步,跟军委打招呼,把曾思玉要了过来,出任沈阳军区参谋长。
1959年10月,陈锡联抵达沈阳的时候,曾思玉升任副司令,带着军区领导前来迎接。陈锡联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是曾思玉全程陪同,走遍了东北。
1961年,沈阳军区击落了一架蒋军的侦察机。总参谋长罗瑞卿亲自前来祝贺,陈锡联谦虚地说:“这都是曾副司令的功劳。”
1967年,曾思玉离开沈阳,出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973年,他也参加了八大军区对调,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名将手下出名将,曾思玉这个陈锡联的副手,担任过两个大军区司令,功成名就。
副司令萧全夫,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在陈锡联的副手中,第二个当上大军区司令的,是开国少将萧全夫。
萧全夫是安徽金寨人,出生于1916年。他祖上富裕过,后来家道中落,生计艰难。有一件事情,让萧全夫记了一辈子。他8岁那年上小学,地主家的儿子骂他是“穷鬼”,他不服气:人穷怎么就成鬼了?
后来,大别山来了红军,萧全夫的父亲参加了赤卫队,哥哥参加了红军,他也参加了儿童团。遗憾的是,父亲被饿死,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
革命初期,萧全夫从事电台工作,破译过不少敌军的情报,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站稳脚跟立下汗马功劳。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四渡赤水”的神作,也是萧全夫掌握了敌军的情报,通报给中央红军,诞生了奇迹。
1936年红军会师后,毛主席夸奖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你们有功啊!特别是中央红军在贵州时,你们提供的情报,让我们摆脱了险境!”
后来,萧全夫进入抗大深造,多次聆听毛主席的教诲。一次,大家想提前毕业,到前线打仗,毛主席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的心情我理解,现在天下大乱,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就下凡!”
萧全夫茅塞顿开, 毕业后前往第二军分区办学,直到1944年才真正走上战场,在冀热辽军区17军分区当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萧全夫任东北民主联军9纵26师师长,开始独当一面。不过那时候东北猛将如云,萧全夫虽有战绩,名声并不响亮。
1949年初部队改编后,萧全夫职务不变,仍只是四野的一位师长。直到抗美援朝期间,他才升任46军军长,率部驻扎在朝鲜半岛下海岸,防止美军登陆与空降。
萧全夫是1957年来到沈阳军区的,先给曾思玉当副手,1969年升任军区副司令。也是在这一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萧全夫一战成名。
这场战役由萧全夫担任前线总指挥,临行前陈锡联特意嘱咐他,这是一次军事行动,也要符合政治需求,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程度,需严格遵照军委部署。
为了完成军委和军区交付的任务,萧全夫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抵近离苏军500米的前沿阵地观察。这场战役中,萧全夫充分发挥我军擅长长距离机动作战的优势,粉碎敌人多次进攻,击毁敌坦克4辆,解决了边境冲突。
战果传到中央,周总理对萧全夫不吝赞美之词,说:“如我所料,这个萧全夫,打得不错嘛!”
萧全夫杰出的指挥才华受到军委重视,1980年,他出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当时乌鲁木齐军区是大军区,萧全夫也是该军区最后一任司令员。
副司令江拥辉,后任福州军区司令提起“万岁军”38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军长梁兴初也扬名天下。江拥辉正是38军第二任军长,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是陈锡联的副手。
江拥辉出生在“红都”瑞金,贫农家庭出身。因为家里实在太穷, 他本来兄弟姊妹8个,其他人全部饿死,只活了他一人。红军占领瑞金后,江拥辉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参加了红军。
江拥辉出身四野,参加过抗美援朝,前期是38军副军长。第二次战役中,江拥辉负责指挥113师,抢占三所里,堵住难逃的美军。
这是一次载入世界军事史的急行军,在江拥辉的领导下,113师的将士们突破生理极限,在 14个小时时间里狂奔72.5公里,先敌一步抵达三所里。行军途中,面对美军飞机的侦察,江拥辉果断命令将士们脱下伪装,大摇大摆在公路上前进,胆识过人。
1953年,江拥辉接替梁兴初,成为38军第二任军长,两年后授少将。
38军回国后,隶属于沈阳军区(后转隶北京军区)。江拥辉也在沈阳军区扎根下来,从副参谋长到参谋长,再到副司令员,在东北工作了26年。
1983年,江拥辉转大军区正职,任福州军区司令。不过他刚上任两年,恰逢“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被并入南京军区。
江拥辉没有丝毫抱怨,站好最后一班岗,顺利完成交接。他主动退居二线,回沈阳过起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陈锡联个人成就大,他的三个副手,后来都成了大军区司令,果然是名将培养名将,名将造就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