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价值8000亿欧元的"欧洲再武装"计划突遭重创,法、意、西三国联合否决1500亿欧元国防贷款方案,要求改为无偿赠款。这场财政拉锯战暴露出欧元区南北裂痕:南欧国家平均债务率达GDP的150%,远超欧盟60%的警戒线,而德国、荷兰等北方国家坚持财政纪律,反对债务共同化。
欧盟内部文件显示,争议焦点在于融资机制设计。布鲁塞尔原计划通过发行"欧洲防务债券"筹集资金,以1.2%的优惠利率向成员国放贷。但三国财政部测算显示,即便享受低息。
新增债务仍会使意大利债务/GDP比率突破145%,可能触发国际评级机构降级。西班牙经济部更警告,此举或将推高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至4.5%,增加230亿欧元年度偿债压力。
地缘危机下的战略焦虑催生了这项计划。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军费开支增幅达13.5%,但成员国军备采购分散化严重。德国选择F-35战机,法国力推"未来空战系统",波兰则成韩制武器最大海外买家。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欧盟27国陆军现役坦克型号多达14种,是美军型号数量的3倍。
历史债务阴影笼罩决策。意大利仍背负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3450亿欧元救助贷款的还本压力,其2025年预算中防务支出仅占GDP的1.6%,远低于北约2%的标准。法国虽将军费提升至470亿欧元,但核威慑力量维护就吞噬32%的国防预算。这种结构性困境,使得南欧国家坚持"要钱不要债"的立场。
北欧国家的反对声浪同样强烈。荷兰议会4月通过决议,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欧盟共同债务。德国财长林德纳直言:"防务不能成为财政纪律的例外。"这种南北对峙使得欧盟委员会陷入两难——若改为赠款,需动用750亿欧元"欧洲和平基金",这将挤占对乌军援预算。
军事专家指出,分歧背后是战略认知差异。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主张优先应对俄军威胁,要求80%资金用于东翼防御;而南欧国家更关注地中海能源通道安全,意大利要求至少30%资金用于海军建设。这种战略离心力,在欧盟防长会议演变成"坦克与舰艇之争"。
美国因素加剧了欧盟内部分化。五角大楼《欧洲防务评估》显示,美军工企业拿下欧盟新增军购订单的63%。这种现实刺激了法国推动"欧洲军工主权",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获得波兰140亿欧元坦克订单,又凸显欧洲防务自主的脆弱性。
面对僵局,欧盟委员会正酝酿折中方案:将贷款比例降至800亿欧元,配套700亿欧元专项补贴。但这一调整需要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荷兰等国已扬言将在欧洲法院提起诉讼。随着6月欧洲议会选举临近,这场财政博弈正演变为政治较量,考验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