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升级,税率从34%飙升至84%:国产大飞机C919进口航发航电如何突围?

蓉城沧桑大叔 2025-04-10 21:56:54

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闸门落下,税率从34%飙升至84%,作为对美国将中国商品总税率提高至104%的强硬回应。这场被国际媒体称为“全球贸易海啸”的关税战升级,也撕裂了全球航空供应链的脆弱平衡。使得中国商飞的C919大飞机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链危机——其依赖的GE航空LEAP-1C发动机、霍尼韦尔航电系统等核心部件,进口成本激增近150%。

关税壁垒:C919 量产路上的 “拦路虎”

C919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迈向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成果,其国产化率已超过 60%,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彰显了我国在航空制造诸多环节已具备较强的实力。然而,在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软件等关键子系统方面,C919 对美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依旧颇高,这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对 C919 项目的推进构成了严峻挑战。

以 LEAP - 1C 发动机为例,这一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合资公司所研发的产品,是 C919 的 “心脏”。其单台进口成本约 1200 万美元,在加征关税之后,每架 C919 因发动机进口成本增加近 500 万美元。这一成本的激增,对于 C919 的生产企业而言,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在产品定价上也陷入两难困境。若提高飞机售价,C919 在国际市场上与波音、空客等竞争对手较量时,价格优势将大打折扣;若维持原价,企业则需自行消化高额成本,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和盈利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将多家航空技术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这一举措更是雪上加霜。这意味着部分技术适配通道被切断,C919 在技术升级、维护以及零部件更换等方面,可能会面临无技术可用、无适配零部件可换的尴尬境地。从长远来看,这严重威胁到 C919 的量产计划。若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切换供应链,寻找到可靠的替代方案,C919 的量产速度或将被迫放缓,进而影响其市场推广和商业运营。

航电系统方面,虽然中国商飞采用拆分模块、联合研发的方式,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自主研发飞行控制律算法,但部分零部件和技术仍需依赖进口。飞控软件领域同样如此,长期被欧美企业把控,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贸易摩擦的大环境下,这些关键子系统的进口受阻,会使 C919 的技术稳定性和后续升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保税区的“缓兵之计”:关税避风港

面对困局,中国供应链的“隐形护城河”——保税区开始发力。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某航空零部件贸易商透露,企业正通过“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组合拳应对:美国零部件先以“保税状态”暂存区内,经简单分装后以“第三方国家原产地”名义复出口至中国商飞工厂。此举虽需支付墨西哥、越南等中转国约5%-8%的服务费,但相比89%的叠加关税仍具成本优势。

保税区的政策弹性更成为关键筹码。根据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现行保税政策不受加征关税影响,企业可通过延迟纳税、分批清关等方式缓解现金流压力。在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一场更复杂的 "金融魔术" 正在上演。中国商飞与东疆管委会联合设立的 "国产大飞机出海工作组",正在利用自贸区的跨境租赁政策重构供应链。

保税区的“防护墙”:从“保税缓冲”到“国产替代”

然而,保税区的“防护墙”终非长久之计。业内人士指出,转口贸易需重构物流网络,且美国海关正加强原产地审查,一旦被认定为“洗产地”,将面临更高惩罚性关税。更深层的矛盾在于,C919的欧洲适航认证进入关键阶段(计划2025年内获批),若供应链长期依赖“灰色路径”,恐影响国际适航审查信任度。

压力倒逼下,国产替代进程骤然提速。C919配套的国产航发已在高空台和极端环境下测试多年,很快将装机进行验证飞行;中电科研制的“华睿”航电系统启动与霍尼韦尔产品的兼容性对标,该系统已通过DO-178C(航空软件最高安全等级认证),具备与国际主流航电系统竞争的能力,目前正在与C919的飞控、导航、通信系统进行集成测试,预计2026年可逐步替代进口航电设备。

全球供应链重构:一场没有退路的博弈

这场关税风暴折射出大国高端制造业的生死竞速。国际航空巨头因成本激增丢失市场份额,而中国商飞借助保税区的战略缓冲,正将危机转化为重构全球航空秩序的契机。正如某位航空专家所言:"保税区能买时间,但买不来技术话语权。"

保税区的"关税魔法"终会消散,但其价值远超出税务筹划。它为中国商飞争取了国产替代的关键时间窗口,更揭示了全球化新时代的生存法则:唯有将供应链韧性根植于自主创新土壤,方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破茧成蝶。当国产大飞机带着自主发动机冲向云霄时,人们会记住——这场始于保税仓库的突围战,曾怎样重塑了中国高端制造的命运轨迹。

0 阅读:9

蓉城沧桑大叔

简介:分享、学习科技资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