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8日晨,重庆朝天门码头人声鼎沸,数万民众聚集,国民党高层蒋介石、冯玉祥等将领亦悉数黑衣佩黑纱到场,共候一人归来。
灵柩现于众人前,蒋介石悲痛难抑,疾步上前,双手抚冰冷棺木,泪水滑落,埋头痛哭。
之后,蒋介石亲率庄重队伍,亲自扶灵前行,张自忠将军灵柩在其引领下,肃穆穿越重庆城。
沿途,街道两侧挤满了自发送行的民众,他们静默站立,泪流满面,为将军送行。全城笼罩在悲伤氛围内,无人不沉浸在哀痛之中。
灵柩经过,众人驻足,低头致哀,以此向这位民族英雄表达深切的敬意与无尽的怀念。
张自忠将军,坚决抵御外敌捍卫国土的烈士,亦是国民党在抗战中捐躯的最高级别将领。
1940年5月,张自忠七十四师自宜城窑湾乘船渡襄河,前往河东战场。日军鉴于张自忠威名,调遣两师团迎战其部队。
5月16日晨,敌人攻破首道防线,并出动飞机轰炸,日军自东西两侧猛烈进攻,火力强大,张自忠部队遭受重创。
全营连长中,一人牺牲,两人重伤,日军包围日益紧迫。张自忠肩部中弹,众人劝退,他坚定道:“此乃报国良机。”
张自忠预知战役结果,仍毅然留下,持冲锋枪奋死抵抗日军。尽管勇猛扫射,终因炮火猛烈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于抗日战场。
1891年,张自忠在山东出生,其父受封建思想影响,依《诗经·大雅》中“王之荩忱,无念尔祖”为其取名“荩忱”,期望他能成为忠诚臣子,效命于皇。
父亲极为注重其教育,自幼便送入私塾,研习《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
清末教育改革,科举废,新式学堂兴。他入临清高等小学堂,积极学习新思想。三年后,以佳绩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时年20,风华正茂。
局势急变,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封建王朝,父亲期望落空。然而,他最终以不同方式达成了父亲的期望。
天津当时局势动荡,作为港口且毗邻清政府统治中心北京,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落入西方人掌控之中。
张自忠赴天津求学途中,目睹洋人欺压中国百姓,教堂侵占民地,租界门前竟悬“华人与犬不得入内”之辱牌。
张自忠与觉醒青年受场景激励,涌动爱国热情,奔走天津街头,呼吁全民反抗外敌,力求思想解放。
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自忠随即加入同盟会,满怀报国热情,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
同盟会因内部利益不均产生矛盾,武昌起义中作用被质疑,且有人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导致中国同盟会最终分裂。
张自忠另寻报国之路,弃文从武,舍弃北洋大学才子之名,转投东北三十九旅车震团长部下,执枪卫国。
为打消张自忠等富家子战场杀敌之念,令其烈日下割麦。一周后,众人皆弃,唯张自忠坚守不离。
张自忠获车震认可,留于军中。未料备战时长常超战斗,他多从事挖壕、修路、抬煤等重活,这段经历锤炼了他的坚韧性格,对日后军旅影响深远。
他在车震手下表现出色,获其赏识并引荐给冯玉祥。冯玉祥看重其军事才能,他因此备受重用,军职屡升,十余年间从排长晋升为师长。
“九·一八事变”时,日寇侵东北。张自忠迅速集结二十九军,随宋哲元奔赴前线,终得上战场,杀敌卫国。
他在遵化城驻守指挥,抵御日军长达三月。第二十九军为战后残部,仅少数人持枪弹,余者配大刀手榴弹,却凭此军力坚守城池三月之久。
老蒋令他南下杀害同胞,他决然选择整顿动荡的天津。随后,他率部持续抵抗日军进攻,在诸多战役中,均可见其军队的英勇身影。
他是英雄,无论效忠于何方,只要投身抗日,便是英雄。他未负父望,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方为真正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