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第6期
万里茶道,从江西省铅山起航。这里所说的起航,是真正意义上的扬帆航行。而武夷山那边的福建下梅,则是公推的万里茶道起点。
起始的万里茶道,绝不是单线条,而是网状,是呈扇形状奔向河口。古镇河口是这条贯通中国南北茶叶商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码头,几乎囊括了武夷山南北的所有茶叶以及其它山珍货物,樯帆林立、商贾辐辏是江西河口昔日的真实写照,有俗语为证:“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河口,纳武夷山百川而成口岸,夸下如此海口,足见其当年的吞吐量是何等气派。1939年,江西省在铅山河口镇开展茶叶科研示范,也足见政府对河口茶市的肯定和重视。

夜色中的河口浮桥
而武夷山那边的福建下梅,则是公推的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是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个古镇。当年,武夷山南部的茶叶基本上都是集中运到下梅再一批一批发往铅山起航万里茶道。福建《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那么,茶叶从下梅是如何运到河口的呢?沿着绵延的武夷山脉,笔者翻越一个又一个关隘,去体验万里茶道起始段的雄浑、艰险,大致有寮竹关、温林关、分水关、桐木关、马铃关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一担担茶叶就是人力挑过武夷山,经千年古镇石塘上小船顺着石塘河至河口换大船,千帆浩浩荡荡西去,滔滔信江流淌着茶叶写就的辉煌。
在人们还没有提出万里茶道(或者万里茶路)概念的时候,下梅就敢为人先开始吆喝茶叶文化,就在有条不紊地高起点策展万里茶道这篇文章,重建茶都、复活茶道。如今,下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已经是武夷山的一个成熟景点、靓丽名片。
下梅的每一个细节都张贴了茶叶的标签。在下梅村口,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大石头,上刻隶书“晋商万里茶道起点”字样,还有万里茶道示意图,1.3万公里的茶路尽收眼底、了然于胸。
在下梅,缓缓流淌的当溪,一路叮叮当当,自东向西流进从上梅而来的梅溪。梅溪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梅溪两岸散落的村庄大都以梅命名: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等。八百多年前,理学大家朱熹常往返于此,过梅岭时,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的诗句。正是梅溪,不仅养育了著名词人柳永、理学家朱熹,还孕育了清代繁荣的茶市下梅。
下梅村四面群山环抱,梅溪呵护着整个下梅,与村中的人工小运河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吞吐万担的景隆码头、古色古香的祖师桥,合围成当溪一个漂亮的句号,续写更远大的追寻,那是下梅连接世界的窗口。
当溪两岸的廊桥足足有两里长,茶号经幡招展,典型的古代茶市街令人目不暇接,商铺内红木货架上、玻璃柜里整整齐齐叠放着各种品牌的茶叶、无色六色的包装盒,还有支在小木架上的饼茶、砖茶,造型特别。想象着当年晋商漫步于此,挑选茶叶,或者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感受南方山区的恬静、美好,原居民的与世无争泛浮在午后温暖的茶汤中,泛浮在旧时光的湖面上。
清人衷干《茶市杂咏》记载:“清初贸易在梅溪,贩得毛茶价颇低,竹筏连云三百辆,一篙归去日沉西。”福建(台湾)著名茶学家林馥泉批注:“清初,茶市在下梅……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这里,是否还有晋商后裔,走西口的壮志在闽北扯起了一面苍茫大旗,三晋大地上的口音是否还余音绕梁,古老的邹氏家祠曾经进进出出都是晋善晋美的身影。这里,曾经是恢宏的茶叶集散地,曾经行走着白皮肤蓝眼睛的沙俄商人,以及虬须卷发裹挟膻味的蒙古人,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汉语,与当地茶商讨价还价,抑或坐下来吃一碗铅山紫溪烫粉。

滔滔西去的信江
不必质疑下梅何以成为万里茶道起点!而有着博大的胸怀的河口一定不会因此耿耿于怀,九狮耸立,以开阔的江面接纳八方来客!晋商、下梅邹氏家族茶商,当然还有埋头经营的河口茶商,是万里茶道上的三支主力军,演绎着河口数百年独领风骚的神话。关于河口茶商,《崇安县志》上有一些语焉不详的记载,“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均系江西人。光绪后,茶市由下梅而移赤石。”所谓江西人,其实就是河口人。历史上,促进“南茶北销”,应该为铅山人大书特书记下一笔。虽然河红茶没有岩茶里的翘楚大红袍那么红那么响亮,但是,河红茶的历史地位是难以撼动的,“茶不到河口不红”,河红茶由此而来,后来居上的其他红茶大都是河红茶衍生出的,红茶鼻祖乃“河红茶”,有谚语佐证:“河红茶叶通四海,河帮茶师遍天下。”“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茶师遍中国。”万里茶道,每一寸土地都唱着河红的歌谣,直至买卖城、恰克图,乃至更遥远的圣彼得堡,河红茶飘香万里,河红茶红遍万里。英国人诺顿对河红茶毫不吝啬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胜过饮人参汤。”

河口古街的车辙
当然,开辟万里茶道的重要商帮显然还是山西榆次车辋常氏。《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有详细记载:常氏茶商在崇安下梅茶市购得武夷茶,经梅溪运至崇安城后,沿闽赣古驿道西北行,茶货由脚夫挑运,过闽赣交界的分水关,到达江西铅山县的河口镇。经打包装船之后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茶船进入长江,溯江而上到达武昌,然后转入汉水至襄樊,进入河南社旗后,转入山西境内,抵潞安,进入晋中地区的祁县、榆次等地。经一番补给,又出张家口,抵归化城,靠驼队运送茶叶,越大青山,沿着张库大道行进,往草原深处伊林驿站休整,抵达库伦,继续前行到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
茶,舒展开了下梅人文民俗的特质,也舒展开了下梅历史文化的底色。走马观花下梅古民宅,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穿过幽深的巷弄,一缕缕醇香从明清的茶杯里袅袅飘荡开来,缭绕在宗祠、在大夫第的屋顶上,在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间……下梅,一篇由茶叶书写出的精美文章。
下梅的茶,用一根扁担挑起了迢迢山水,一头是下梅,一头是河口,从这里起航开始走向世界。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