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方言,人们普遍认为它很俗。但是,大俗即是大雅,用这句话形容运城的“上古雅音”也再合适不过。运城的大量方言从文言文的时代流传至今,保留了古时的发音与词义,成为今天运城地区方言的一部分。不信?请看下面这些熟悉的场景。

1.运城人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问路:请问银行怎么走?答:沿着这条路“端走”100米就到了。运城方言里“端走”就是“直走”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写道:端,直也。现代汉语里普遍使用“端”字的相关词语,比如,“端正、行为不端”,这是“端”字抽象的引申义。运城方言保留了“端”的本义,除了“端走”,运城人还说“军训的时候他站得最端”。

运城市西花园一角
2.一个小朋友说,我这次没考好,爸妈“让”我了。这里的“让”就是责备的意思(注意,可不是“嚷”哦)“让”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表示“谦让”,但是“让”的古义还有“责备”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寺人披请求觐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运城方言中的“让”字也保留了“责怪”的古义。

运城蒲剧演出现场
3.如果一个运城人说,你刚才“㪙”(kuo)我干什么?这代表他/她下一秒就要生气了。《广雅·释诂》里说:㪙,击也,引申为用物体击打人或物。运城人说“㪙枣”,就是用棍子敲打枣树,使枣子落到地上。

㪙枣
4.想问运城的朋友们一句话,你“假”过别人的东西嘛?没错,在运城话里,“假(jia)”就是“借”的意思,“假钱”不只代表假币,也代表“借钱”。这同样也和“假”的古义有关,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字向来就有借取、凭借的意思,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不真实”的意思,运城人则很好地保留了这一“传统”。

5.当家里有客人来了,家长会让孩子帮忙搬个“床儿”(方言属咬唇音,发音与“床”稍有不同)这里的“床”是指小凳子。《说文》对“床”的释义为:安身之坐者,指可供人坐卧的器具,既能用来指“睡觉的地方”,又能用来指“坐具”。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中,今天普通话里的“床”仅指用来睡觉的寝具,但运城的方言里“床”依然有“凳子”的意思。

搬“床”儿
6.当家里有人衣服破了,老一辈家长会说:“我敹(liao)上几针就好了”,“敹”就是缝补的意思。《尚书·费誓》写道:“善敹乃甲胄。”(好好缝补你们的铠甲头盔)。运城人经常听这个字,以为只是随口说的一句土话,没想到真有这个字吧?

敹衣服
7.“你的衣服上有只蚍蜉(pi fu),赶快把它弄下来”,这里的“蚍蜉”正是指“蚂蚁”。韩愈在《调张籍》中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蚂蚁在运城,依然使用着自己原来的“大名”。

天下之大,方言是探寻各地文明的“钥匙”,它从古汉语发展而来,是高大上的“活化石”。运城,这里最早叫“中国”,这里不只保留“古中国”的建筑,也在口耳相传中将古韵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