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美国的报道,我都不知道,原来中国已经强大到如此的地步!

漫步回忆长廊 2024-12-28 10:36:18
导读:

世事无常,谁能想到几年前,外国媒体说到中国的时候,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总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短短几年的时间,姿态就完全改变了,对中国只剩下惊叹。

惊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觉醒。

比如,在十二月十七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国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

而这次活动,CNN发现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记录,甚至破了美国宇航员在2001年创下的最高记录。

美国的记录是八小时五十六分,而中国的记录是九小时六分。

CNN称之为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最新里程碑。

往往来自对手的肯定,才是最帅的。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件事来说一说。

中国刷新的新纪录。

1965年三月十八号,苏联的宇航员成为了世界首位在太空行走的人,他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是十二分钟。

2001年三月十一号,美国的宇航员,太空行走八小时五十六分,创下了当时太空行走最长记录。

2008年九月二十七号,中国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这次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十九分三十五秒。

但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人。

而在2024年十二月十七号晚上,中国航天人刷新了世界纪录,将时间定格在九小时六分。

从世界首位宇航员太空行走开始,到中国首位宇航员太空行走,中国用了四十三年。

从十九分到九小时六分,中国航天员又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而整个人类太空行走的历史,截止到现在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

所以中国来到太空的时间很晚,但中国实现大跨度的进步却是很快。

估计说到这里,有些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太空行走刷新纪录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很快吗?

当然,这不仅仅是困难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毕竟太空不仅仅是真空,而是极度的低温,在地球阴影笼罩的地方,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二百七十度,非常接近绝对零度。

还有各种宇宙射线。

宇航员在如此环境工作,体力消耗巨大,一件宇航服要解决吃饭,饮食,呼吸,水蒸气处理、动力驱动、安全防护等等问题。

所以舱外宇航服并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架小型的飞船。

如今能制作这么一件舱外宇航服的国家,也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毕竟这种宇航服涉及到了领域有很多,比如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等。

而有了舱外宇航服,还得对宇航员进行科学的训练。

训练过程不仅是让宇航员适应宇航服的操作,还要让宇航员调整心理能力。

要知道在茫茫宇宙中,一眼看过去,地球是个大水球,然后就是无尽的黑暗,看得久了,都有一种要被丢进去的感觉。

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求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处理,回到航天器上。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的能力是完成不了任何工作的。

了解一些舱外宇航服的秘密。

舱外宇航服为什么是白色的?

人类太空行走都六十年了,设计的宇航服就没有其他的颜色,就是白色。

因为白色具有最广的光谱范围,所以这种颜色就可以反射大多数的射线。

那么在太空中的温度虽然很低,但太阳光直接照射过来,而不加以阻挡的话,会灼烧人体的。

白色的宇航服就可以做到将这些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去。

这个道理和夏天穿浅色衣服要比穿深色衣服凉快,是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太空中的温度很低,如果进入到地球阴影里进行工作,没有了太阳的照射,那么人体就会成为一个热源,不断的向外辐热量。

如果不阻止这些辐射,人体会以很快的速度变成一根冰棍。

所以同样的道理,白色宇航服将这些辐射出来的射线,再次反射回去,会对宇航员起到一个保温作用。

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颜色,就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功能。

舱外宇航服的头盔,有一个透视面,喜欢注意细节的人,会发现,这个透视面,会有闪烁的金光出现,为什么?

还真就是金子反射出来的亮光,这个透视面上涂抹了一层薄金。

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了好看?

显然不是,因为金具备非常优良的反射电磁辐射的性能。

比如太阳光,在地球上看太阳非常的刺眼,这还是有大气层阻隔的情况下,将很多有害的射线给反射了回去。

而在太空可没有大气层阻隔,几乎是直视太阳的。

那么这些有害的射线就会直射眼睛,伤害如何是可以想象的。

涂抹一层薄薄的黄金,就可以起到阻隔的作用。

另外整个头盔是用高强度聚碳酸酯材料制作而成的,这种材料是用来制作防弹玻璃的材料。

之所以使用这种材料制作头盔,是因为太空中不仅有看得见的流星体在太空划过,还有看不见的微流星体。

所以舱外宇航服的头盔不是为了防弹,而是为了防微流星体击中头部的。

当然舱外宇航服的躯干部位,也具备防微流星的功能,它是用特殊的玻璃纤维和各种材料复合而成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腰部,有一根白色腰带。

这根腰带可不是为了束缚舱外宇航服的裤子,避免掉下去的,而是一个容器。

这个容器的作用和尿不湿有着相同的原理。

舱外宇航服的下半身。

这是一个整体的套件,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膝盖位置会缠绕多达十几层甚至是几十层的防尘绷带。

那么为什么会在需要灵活变通的地方,缠绕绷带呢?

虽然太空被说成是真空,但这里还是有很多东西的,比如细微的粉尘。

这些粉尘钻入到膝盖部件中,可以想象的出来会发生什么问题。

一旦卡住了,不仅会变的不够灵活,甚至出现安全问题。

再往下就是宇航服的鞋,这是一对看起来非常笨重的鞋,但事实上它很轻。

而这对鞋子不是让宇航员走的,是用来漂浮的。

这还是舱外宇航服的外边,里边的构成更加的复杂。

比如说维持宇航员生命的系统用到的管道,长度就超过了九十一米。

热量的输送,饮水的输送,汗液的排出等等,都是依靠这些管道完成的。

这套系统还包括各种设备,比如通信、健康检查、设备检测等等。

如此精细的舱外宇航服,也有出现问题的时候。

2013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宇航员,在进行舱外作业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冷却水侵入到呼吸系统中,最终导致大量的水进入到头盔里。

他的整张脸几乎就被泡在了水里,不仅听不见,连看一眼周围的情况都做不到。

还好他的经验丰富,凭借记忆力,摸索的回到了空间站。

所以一套安全性极高的舱外宇航服是宇航员生命的保障。

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训练

训练室在地面上,所以就需要营造一个类似太空的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水里,毕竟水具有浮力,能够模拟出失重的环境。

在中国的航天员中心,就有这么一个水槽,直径二十三米,深度十米,为亚洲最大的水槽。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航天员是不能落到水底,也不能浮在水面上的。

而且训练的过程中,换需要穿着二百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训练。

凡是在太空中舱外要用到的动作,都要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反复的练习,据说一位要参加舱外活动的宇航员,要在水槽里练习六十次左右,才可以进行舱外任务的。

在整个训练中,几乎都是依靠手来完成,比如走路。

所以通常情况下,能够执行舱外任务的航天员,他们的上肢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据说参加水槽训练的宇航员,初期训练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稳。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随时要控制好身体,不能接触任何飞行中的东西,不能快速移动等等。

因为在太空中工作,一个控制不好,宇航员不仅仅是要被推离飞行器,很有可能会在太空中做旋转运动。

比如在拧螺丝的时候,力气不能太大,不然很有可能会让身体旋转起来。

在进行太空行走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不然都是致命的。

在1977年十二月二十号的时候,联盟二十六号的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身体即将离开空间站,被另一位宇航员发现,居然没有系上安全带。

一把将对方抓了回来,系上安全带,才放他出去的。

如果没有安全带的保护,舱外宇航员很容易脱离飞行器,飞入茫茫宇宙中。

所以中国这次舱外活动了九小时六分,证明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最后说一点,中国飞天宇航服,设计工作时间为八小时,寿命三年,可使用十五次。

关于未来的舱外航天服的设计,中国的思路是,要向模块化、轻量化,以及多用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 阅读:1259

漫步回忆长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