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氛围还未完全散尽,银行人早已回到了工作岗位,全力备战“旺季营销”。
所谓“旺季营销”,无非是给特定的时间段,取了个好听且好记的名字。
“金玉其外”,真正的痛苦,还得所有的银行基层员工来承受。
1、产品卖不动每年的一季度,都是银行员工营销的关键时刻,管理层脑子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指标业绩。
什么理财销售、保险产品、储蓄存款、信用卡、贷款投放等等,每一个指标都被量化,全程跟进完成情况。
白天营销到店客户,晚上电话邀约潜在客户,工作日没有达到序时进度,周末继续加班通关。
可是,金融市场只有这么大,银行业的产品同质化又特别严重,所有指标都要考核“净增”数。
激烈的竞争之下,客户数量明显不够用了。
银行员工都在抱怨,“现在什么产品都很难卖,业绩垫底又要被督导,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思来想去,银行员工只能“自力更生”,走一步看一步了。
2、员工“以身入局”客户不认可银行的产品,除了有员工营销能力不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了。
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没有保本,基金定投亏损严重,网上还频频出现员工违规销售保险的报道。
这些负面的消息,让客户一直保持着戒备心,总觉得银行员工会坑自己。
没办法,为了促成开单,银行人只能“以身入局”,自己先行购买相应的产品。
在营销客户的过程中,适时把自己的购买记录给客户看,站在统一战线上,消除意向客户的恐慌。
这一招确实挺有用,不少客户看到专业人士的选择,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只要银行员工乘胜追击,做好客户的跟进服务,就可以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3、起息前撤单银行员工的收入每况愈下,业绩预测较好的产品,自己买点倒也无所谓,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可要是每个产品都自己购买,特别是中长期的产品,很明显就不太现实了,银行员工手头也并没有那么宽裕。
那就只能耍点小聪明,熟练把控产品的交易规则了。
多数的银行产品,不论理财、保险还是基金,都会设置比较长的购买期,距离起息日会有一段时间。
在这期间,资金是放在活期账户里,只是冻结的状态,但本金不会有任何损失。
等到了起息前或者犹豫期结束的最后一刻,可以随时撤销交易,资金立马解除冻结。
等于说,银行员工依靠一笔资金,重复利用购买及撤单,既能成功营销客户,又能避免被管理层督导,实现价值最大化。
眼见不一定为实,银行人这么操作,总有被抓包的一天,届时个人的公信力,也会轰然倒塌。
所以说,客户在选择银行产品的时候,还是不能盲目跟风,毕竟都是自己的血汗钱。
看清楚产品的说明书,冷静分析是否适合自己,不要只重视收益而忽略风险,方能避免类似的尴尬情景出现。
为了坑害客户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任务、奖金,能骗一个是一个
这能怪银行员工吗?他们被逼迫成这样,上面没有责任吗?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