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众多小国逐渐消失,到了战国时代,天下主要被七个强大的国家控制。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最强,独占鳌头。到了中期,秦国、齐国、楚国三强并立,互相制衡。到了末期,秦国和赵国成为主要对手,争夺霸主地位。这二百多年的历史,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看点,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战国时期虽然表面上是各国争夺霸权,但实际上更像是秦国一步步崛起,最终消灭其他六个国家,完成中国统一的过程。秦国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关键在于商鞅推行的改革措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各诸侯国都在探索生存之道,改革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然而,改革并非易事,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独特的策略,无法简单照搬他人的经验。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都推行了各具特色的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没能坚持到最后。唯一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商鞅变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这场对秦国进行的大规模改革时,就会发现它并非完美无缺,其中存在的弊端同样严重且影响深远。
秦国每一任新君上台后,都费尽心思解决同一个难题。他们明白,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抵消商鞅变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件事对秦国统一天下至关重要,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算是打仗最频繁的,因为它紧挨着游牧民族的地盘,时不时就得拉队伍操练操练,应付边境的冲突。秦孝公上位后,发现打仗不是长久之计。他目睹秦国因连年征战越来越穷,决心要重振秦穆公时代的辉煌。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乱世,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招揽贤才,秦孝公深知要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他在秦国找了很长时间,始终没能发现可以振兴国家的能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打破常规,向其他六国发出了一份著名的招贤公告。秦孝公在招贤令里说:“谁能帮我治理好国家,我就和他共享天下。”这话一出,山东的读书人纷纷往秦国跑,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过,这群人里还真有个厉害角色,那就是商鞅。金鳞本非凡尘物,得逢际遇即冲天,商鞅在秦国找到了他的舞台,注定要在此大展宏图。商鞅来到秦国后,深受秦孝公器重,他主导的变法在秦国历史上堪称最全面、最深入。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对后世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从其他六国招揽有才能的人,很多读书人都跑到秦国去,这使得秦国实力大增,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势。
在秦惠文王时代,有张仪和公孙衍两位能臣;到了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崭露头角;秦庄襄王在位时,吕不韦大展宏图;而秦王政执政期间,李斯成为朝廷重臣。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招揽的能人可不只这几位,这些不过是不同阶段最出名的例子,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来自山东地区。那秦国自己就没出过治国高手吗?说实话,还真没见着。商鞅变法有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压制了秦国本土政治精英的成长空间。战国时期,各国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擅长指挥作战的将领。秦国在这方面并不缺乏,国内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将领。在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就占了两个名额,分别是白起和王翦。另一种是擅长治理国家的人才,这类人在秦国历代都很稀缺。自从商鞅推行变法后,秦国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本土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妥善处理国家事务的能人。
商鞅的改革堵死了培养这类人才的路子。真正能治理国家的人,哪个不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可商鞅给秦国年轻人定的规矩就两条:要么去打仗,要么去种田。想多读书?门儿都没有。就算天生聪明过人,要是后来不看书、不学习,这个人只会越来越差劲,想拥有治理国家的本事根本是异想天开。这就是为什么治理国家的人才必须从山东六国招揽的原因。说起来挺讽刺,商鞅自己就是读书人出身,却把秦国通过读书培养人才的路子彻底堵死了,这招确实够狠。可以说,这是商鞅变法最要命的缺陷。幸运的是,这个负面影响并没有阻碍秦国的崛起。因为秦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从东方六国引进能人贤士,这种人才战略有效地弥补了商鞅变法留下的缺陷。
很可能秦孝公在商鞅推行改革后,就觉察到了这个关键点,因此他把从其他六国中物色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确立为秦国长期坚持的政策方针。幸运的是,秦国的每一代统治者都善于从众多人中挑选出适合治理国家的人才。这确保了秦国即使无法自己培养出治国之才,也不会走向衰落,因为他们能够吸引并任用外来的贤能之士,这些人才最终也为秦国效力。商鞅变法让秦国实力大增,他们一方面从山东各国招揽有本事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在国内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两点加上变法带来的强大国力,让秦国统一中国成为必然。就像一辆已经装备齐全的战车,秦国要统一天下只是早晚的事,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商鞅的改革彻底取消了秦国"士子"这一身份,年轻人想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要么去打仗立功,要么老老实实种地。想靠读书翻身?在秦国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换个角度看,商鞅的改革给秦国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他打破了地域限制,面向整个天下广纳贤才,不再局限于本国人士,这种开放的人才政策为秦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的能人异士都跑到秦国来施展才华,但竞争激烈,压力山大。老秦人没能拔得头筹,商鞅大概是想借山东的人才来给秦国注入新鲜血液。
外国来的能人对国王特别有用。首先,他们在本地没有根基,不容易拉帮结派;其次,秦国能给他们在本国得不到的好处,所以他们愿意死心塌地效忠。对秦国而言,这些外来者始终是局外人。一旦他们势力过大,威胁到秦国,结局无非是被赶走或丧命。这就是为什么六国的能人在秦国往往不得好死的根本原因。参考书籍包括《史记》等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