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很多小伙伴关于《猎罪图鉴2》剧情的讨论。
有原本《猎罪图鉴1》的剧迷,有檀健次的粉丝,也有单纯看到《猎罪图鉴2》的介绍被吸引的观剧路人。
出去对主演主创演技的夸奖和认可,关于剧情本身的批评和建议其实主要就集中在一点:
感觉每个案件前期的悬念很足,但是在凶手揭晓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不管是明星粉丝案件、还是直播案件,还是兄弟情、兄妹情、闺蜜情、忘年恋等等,都在前期充分调动了大家或同情、或愤恨、或厌恶的情绪。
可是就在真相揭晓的那一刻,众人还盼着知道当事人结局的时候,案件突然戛然而止了。
这种感觉是非常难受的。
心理学上来说,人都有对“完整性”和“闭环性”的天然诉求。
就是读一个故事,我们会不自觉地渴望知道结局。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可能并不是很好看,但除非烂到难以接受、实在看不下去,大部分人是会坚持到大结局的。
可《猎罪图鉴2》呢,偏偏好像每次都停在了情绪最高处。
让人仿佛坐着过山车到了最顶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到底为什么这么处理?
其实在《猎罪图鉴1》中,编剧团队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给足留白的空间,尽量不给任何罪犯、任何案件去下定论。
第二个是会不会判刑、判多少年本来就不是警察的工作。
但是众所周知,《猎罪1》和《猎罪2》是两个不同的编剧团队。
事实上,《猎罪1》和《猎罪2》的叙事逻辑也确实不一样。
因为《猎罪图鉴1》除了破案,其实更重要在构建的一件事情,是让观众相信画像师的神奇能力,相信这个职业存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也就是说《猎罪图鉴1》其实有三条线。
一条就是表面上沈翊和杜城破案子的线。
一条是杜城的师傅雷队被害真相探寻的线。
还有一条隐藏的,就是循序渐进,通过一个个案件,让沈翊画像师的身份立住。
《猎罪图鉴2》其实也延续了三条线的设定。
前两条明线是一致的,但是第三条线,因为沈翊的身份已经在第一部立住了,所以这条线在第二部中处理为了:沈翊陷入心魔并挣脱的过程。
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其实是不那么好表达的。
目前来看,整体呈现是合格的。
不管是“六个沈翊”还是“檀健次疯批”演技频频上热搜,都说明观众对导演、编剧、演员想要呈现的东西是能够Get到的。
关于人物情节刻画,《猎罪图鉴2》的编剧团队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他们一直在“克制”,克制给任何一个人物脸谱化的定义。
人性是复杂的,那人的外在表现就是多面且不可预估的。
那不讲一个准确且确定的结果,其实跟他们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
而一旦定义,就很容易带上说教的感觉。
那留白的美感,可能就完全被破坏掉了。
另外,在艺术创作上,确实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兼得。
表现手法要筛选,在初始的定位上,不可能又写实又抽象,这在创作上是几乎没法兼容的。
像《我是刑警》就是走的完全写实的探案的路子,剧情紧凑、节奏鲜明,确实是非常好的作品。
但《猎罪图鉴2》的风格明显是不一样的。
只是在最终的呈现上,确实有“让观众去迁就剧集”的感觉。
就是当观众能接受这种表现形式,放下那个追求“明确结果”的执念后,就能够沉浸且享受其中。
当执念于结果的时候,就会有恍然若失之感。
但归根结底,《猎罪图鉴》不管1还是2,都确实是诚意且良心之作。
有瑕疵就代表着有努力的空间。
不怕缺点,就怕掩耳盗铃的捂耳朵。
目前来看,主创团队的态度足够真实且坦诚,是真的可以期待一把《猎罪图鉴3》。
你追剧了吗?
对剧情和演员的演技,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