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撤档"变"光速打脸:《蛟龙行动》撤档国产大片的傲慢与偏见

张鲁谈社会趣事 2025-02-15 04:44:02

大年初一凌晨,北京某影院经理老张盯着排片系统苦笑——春节档首日,《哪吒2》占据了43%的排片,而角落里《蛟龙行动》的场次像被遗忘的潜艇,在午夜场次里孤独下沉。这幕场景,恰似这部耗资10亿的军事大片在春节档的真实处境。

一、从豪言壮语到仓皇撤退

“我们绝不撤档!”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路演现场的誓言犹在耳畔。这位曾缔造《长津湖》票房神话的操盘手,面对《蛟龙行动》上映首日仅6.2%的排片率时,仍坚信能复制《红海行动》36亿票房的逆袭神话。然而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上映17天累计票房3.78亿,单日票房跌至百万量级,最终在2月14日情人节官宣“制作特别版择日再映”。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撤档前三天,该片官微还在呼吁“抵制恶意差评”,将豆瓣6.6分的低分归咎于“黑水军攻击”。这种“打不过就怪观众”的姿态,恰似片中张涵予饰演的潜艇长——在危机时刻不调整战术,反而坐在指挥室吹起口琴。

二、票房惨败的"三重门"1. 错位档期的致命伤

当《蛟龙行动》选择春节档时,就注定要面对“喜剧为王”的市场铁律。同期《哪吒2》以56亿票房横扫市场,《唐探1900》用合家欢剧情收割家庭观众,而这部充斥着深海作战与兄弟情谊的硬核军事片,在团圆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有影院经理直言:“观众带着孩子来看哪吒,情侣来看爱情片,谁会大过年看潜艇爆炸?”

2. 创作逻辑的自我矛盾

影片既想延续《红海行动》的写实风格,又试图加入流量密码:黄轩与于适的"兄弟情"被拍成工业糖精,蒋璐霞饰演的佟莉从《红海行动》的女战士沦为5分钟戏份的工具人,更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编剧"写死"。这种既要主旋律光环又要流量红利的撕裂感,让影片在军事迷与普通观众间两头不讨好。

3. 营销策略的集体失控

从“水下实拍”的硬核宣传,到怒斥差评的危机公关,片方的每个动作都在加剧观众逆反心理。当于冬在发布会上喊出“打一星的都是黑水军”时,弹幕飘过的“建议查查自己水军”成为最辛辣的嘲讽。更荒诞的是,超前点映期间防外籍演员偷看剧本的营销,将严肃军事题材变成饭圈闹剧。

三、撤档背后的行业病灶

这不是春节档第一次出现“打不过就跑”的闹剧。从《我们一起摇太阳》到《红毯先生》,撤档再映已成某些片方的“回血秘笈”。但数据显示,这类影片二次上映平均票房不足首映的30%。当《蛟龙行动》宣布“听取观众建议制作特别版”时,业内人士苦笑:“这不就是承认初版是半成品?”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创作傲慢。10亿投资中有3亿用于搭建实体潜艇,却舍不得多花三个月打磨剧本;宁可请流量明星撑场,也不愿给实力派演员完整故事线。这种“重工业轻内容”的思维,正在透支《红海行动》积累的观众信任。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当《蛟龙行动》的撤档通知在情人节刷屏时,武汉某影城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哪吒2》的票房捷报。两部影片的对比恰似行业寓言:前者用3D打印潜艇追求视觉奇观,后者用数据算法捕捉观众情感共鸣。

或许中国电影人该重新理解“重工业电影"——它不该是投资额的军备竞赛,而是用工业化流程讲好中国故事的诚意。就像观众在撤档通知下的留言:“我们要的不是特别版,而是尊重版。” 当片方真正学会把观众当盟友而非韭菜时,“蛟龙”或许才能挣脱票房的深海囚笼。

0 阅读:0

张鲁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