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从和平谈判到武力统一,台湾是如何纳入了中央的管理?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4-22 15:15:10

我们经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个“自古以来”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呢?总不能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算吧。台湾纳入到中国的版图,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而明清之际,则是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的关键时期。本文力图详细介绍该时期台湾历史的变迁,以及台湾纳入中央王朝管理的过程。

一,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

台湾岛,距离大陆100多公里,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这已经一个比较远的海上距离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台湾岛的战略地位还没有澎湖列岛重要,毕竟澎湖列岛处于东海到南海的航路上。因此,台湾岛的开发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古代大陆对台湾的了解也是非常模糊,甚至将台湾和琉球群岛混淆。最早居住在台湾岛的居民是百越人,也就是后来的高山族人。东吴时期,派出了舰队登陆了台湾岛,不过很快就撤回了。隋朝时期派遣了军队到台湾岛进行抢掠一番,就撤走了。元朝时期,两次派遣军队到台湾岛进行招降,但均被拒绝,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

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内,有大陆的居民断断续续地移民台湾岛,不过有规模的移民活动是发生在明朝。明朝,将台湾岛称为“小流求”,将琉球群岛称为“大流求”,并将之列为“不征之国”。明朝推行海禁政策,许多走私商人铤而走险,沦为了海盗。他们以东南沿海的岛屿作为据点,对抗明朝的“海禁”政策,其中台湾岛就是海盗的最大的聚集地。

这些海盗组织大陆居民迁徙台湾,逐渐改变了台湾的居民结构。根据《台湾府志》记载,最早在台湾经营的是海盗是万历年间的颜思齐,他是漳州海澄县人,主要经营中日之间的走私贸易。实际上,比颜思齐更早经营台湾的还有袁进、李忠等海盗,他们在台湾盘踞多年。

终明朝一代,和日本的贸易都是被禁止的,及时在“隆庆开关”后也是如此,这些海盗也大多数以经营中日走私贸易为主。他们多次派遣船只悄悄到福建招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朝时期海盗组织移民,对台湾进行开发,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该时期的台湾岛虽然不是明朝政府管辖的土地,但是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土地。因此,中国东南沿海的走私商人、海盗,尤其是福建一带的海盗,是中国经营台湾的先锋,台湾能够纳入中国版图,他们功不可没。

二,郑氏集团和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角逐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据了澎湖列岛,试图将之作为远东的贸易据点。1624年,荷兰殖民者和明朝方面进行谈判,明朝方面的代表福建巡抚商周祚要求荷兰人撤离澎湖列岛,并建议荷兰人去进攻台湾岛。明朝方面的想法是让荷兰和台湾的海盗集团火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荷兰并没有答应此事,双方爆发了海战,明朝兵船200艘,2万兵力,经过8个月的苦战击败了荷兰13艘军舰和900殖民者。1624年,荷兰撤离澎湖列岛,转而开始登陆台湾岛。在此之前,中国的海盗在台湾经营,但是未占据台湾全岛,这给殖民者入侵创造了条件。同时,西班牙殖民者也开始在台湾北部登陆,不过在当年被荷兰驱逐。

1625年,东南亚的海上巨头李旦去世,郑芝龙成为了其继承者。郑芝龙的基地主要是福建安海和台湾嘉义,在荷兰殖民者的威胁下,郑芝龙逐渐失去了台湾的基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郑芝龙开始向明朝靠拢。1628年,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抚,成为了“五虎游击将军”。从此,郑芝龙拥有了官方的名号,其势力得以迅速扩充,队伍发展到了3万人。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海战中击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垄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

郑芝龙

荷兰在占领了台湾后,就开始了殖民统治。荷兰在台湾建立了“热兰遮城”、“赤坎楼”等据点,对台湾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镇压、屠杀,推行殖民教育,文化入侵。荷兰在此驻军1000人,移民至3000人,一共统治了38年,派遣了12任总督。荷兰殖民者在台湾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一位荷兰总督说:“台湾真是公司的一头好奶牛”,这里产出一度占据了东印度公司的四分之一。

再说郑氏集团,郑芝龙失去了台湾基地后,只能在福建发展,成为了东南沿海的军阀。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郑芝龙就在福建和其他官员一起扶持唐王朱聿键,建立了隆武政权。不过该政权只坚持了一年就灭亡了,随后郑芝龙投降了清朝。

郑芝龙投降清朝后,其子郑成功继续在东南沿海进行抗清斗争。有一些学者认为郑成功属于南明将领,这不太准确。郑成功就是一方军阀,他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不惜同室操戈,消灭了郑联、郑彩等兄弟,同时杀了施琅大将的家人,又去攻占永历南明政权的粮草基地潮州。郑成功在抗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室操戈,使得福建很快被清朝占据,郑成功逐渐不能在福建立足。

郑氏活动范围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自己带领25000将士,数百艘战船,横渡海峡,以攻取台湾。对于现在的郑成功来说,攻取台湾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当时,台湾岛的荷兰军队经过增援,总兵力达到了1500人。经过八个月的苦战,郑成功终于击败了荷兰军队,迫使荷兰从荷兰撤退。这件事,被称为收复台湾,从此郑成功也成为了民族英雄。

三,清朝从和平谈判到武力统一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这是中国反殖民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成就,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但是,郑氏政权,始终是一个地方的军阀,如果任由其长期存在,必定会造成国家的分裂。因此,新建立的清朝必须要平定郑氏政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

该时期的郑氏势力地跨海峡两岸,有着不可低估的实力。而清朝还未完全实现大陆的统一,因此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郑氏集团,总体上采取了和平统一的政策。1662年,郑成功去世,其弟郑袭继承其位,郑经也在厦门宣布继位,叔侄二人你争我斗,水火不容。于是清朝趁机对郑经进行招抚。

郑经为了“苟延岁月”,就选择了拖延。他一方面派遣郑泰、洪旭等人和清朝代表谈判,并上缴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海上军民土地清册,另一方面准备出兵台湾。这次谈判,清朝提出要“削发”“登岸”,郑经则提出要“依朝鲜例”,成为藩属国,称臣纳贡。于是双方谈判破裂。第二年,清朝攻下了厦门,金门,郑氏集团退守铜山。

此时,荷兰殖民者提出要和清朝联手进攻台湾,荷兰是想通过此举来重新殖民台湾,被清朝拒绝。1663年,清朝再次对郑经进行了招抚,郑经依然坚持说“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清朝断然拒绝,发兵占据了铜山,郑经失去了大陆的据点。清朝也试图登陆台湾,但是遭遇台风,没有成功。

1665年,康熙已经亲政。该时期,清朝要首先解决三藩问题,于是对郑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1667年,康熙去台湾进行了第三次招抚,允许台湾和大陆的通商,但是台湾必须称臣纳贡,并且遣子入京。郑经继续坚持“依朝鲜例”“不剃发”,并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这是直接走上了独立的错误道路了。

姚启圣等人

1669年,康熙皇帝进行了第四次招抚,并做出重大让步。康熙同意郑氏世守台湾,但是不允许台湾成为藩属国。郑经依然拒绝,并强调台湾“于中国版图之外,别立乾坤”。1674年,郑经又趁三藩之乱,进攻大陆,占据东南七府。1676年,清军反攻,打得郑氏军队节节败退。

此后,康熙又和郑氏集团进行了四次谈判。1677年,康熙终于答应郑经可以“依朝鲜例”,但是郑经却进一步提出要得到福建闽南四府,以及东南沿海各岛屿,结果当然是被拒绝。1678年,清军继续进攻郑氏,使其退守海澄。同一年,康熙皇帝派遣姚启圣和郑经进行谈判,完全同意了“依朝鲜例”“不剃发”“不登岸”的要求,甚至不要求台湾称臣纳贡,只需要郑氏退出大陆。然而,郑经再一次得寸进尺,他坚持不放弃海澄。

1681年,郑经去世,郑氏再次发生内斗,康熙派遣姚启圣到台湾进行第九次谈判,要求台湾方面“悔罪、剃发、归诚”,郑氏依然选择拒绝。康熙这时候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对郑氏忍无可忍,决定武力统一。1682年,康熙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训练水师,准备武统台湾。

施琅

1683年六月,施琅正式开始对台湾发动了进攻,双方主力在澎湖列岛进行了决战,最终是郑氏惨败,损失了1.2万人,被俘5000余人,损失战船190多艘,而清军阵亡300多人。此战后,郑氏主力基本被消灭,台湾的郑克塽才最终选择了投降,台湾宝岛终于被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怀抱。第二年,康熙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以及台湾(今台南)、凤山、诸罗(嘉义)三县,这是中国首次在台湾岛设置行政机构。

可见,康熙初期对台湾郑氏政权还是非常有诚意的,甚至答应其为藩属国的请求。但是郑氏得寸进尺,不断提出过分的要求,目的就是不想接受统一。最终康熙才选择了武力统一。清朝统一台湾,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康熙皇帝采取的措施,对解决现在的台湾问题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