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周总理正在中南海见外宾,一个噩耗令他当场失声痛哭

百年机动站 2023-12-26 06:22:02
引言

1968年12月5日,中南海怀仁堂。

周恩来总理正在和外宾亲切交谈,商谈两国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

这时,一位秘书匆匆走了过来,打断了周总理和外宾的谈话。周总理皱了皱眉头,请外宾稍作等待,然后和秘书走到一旁。

谁知,在秘书对周总理低声耳语几句之后,周总理瞬间脸色大变,一向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他,一时间难掩悲痛,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这吓得旁边的外宾都连忙站起来,一脸惊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秘书对周总理说的是:就在刚刚,郭永怀院士遇到空难,不幸逝世。

郭永怀是谁?周总理为何因他的逝世而痛哭?

享誉世界的力学专家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村子里。从小他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尤其是在理科上的天赋,尤为惊人。

1931年---1938年期间,郭永怀分别在国内知名学者顾静徽、饶敏泰两位先生门下深造,凭着自己出众的天赋和勤勉的态度,郭永怀得以被两位老师所器重,得到了重点培养。在顾、饶二老的精心教导下,郭永怀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十分扎实。

1938年的夏天,在三千多名考生中,仅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人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里,郭永怀结识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当时他们二人都拜在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门下。钱学森是师兄,主修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方面的研究;郭永怀是师弟,他的研究方向是可压缩流体力学。

两人在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学院共同学习、生活了五年。五年的时间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研究之外的空闲里,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他们聊科研、聊八卦、也聊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每每聊到这里,两个人轻松的心情又会变得沉重。不回国,心中永远有一份牵挂;可是回国,他们当前所掌握的理论技术在国内没有丝毫用武之地。

此时,钱学森就会带着这个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出去开车兜风,以此排解几分心中的忧愁。坐在疾驰的汽车上,郭永怀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沉默不语。

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一篇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论文。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小编感觉一定很厉害。郭永怀凭此获得了博士学位,顺利毕业;并且受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任教。

1946年,郭永怀离开了相处五年的老师和师兄,孤身来到陌生的康尔纳大学。在这里,他一边给学生授课,一边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每当有了一些进展的时候,他就会兴奋地给师兄钱学森写信,师兄也会给他回信。

在这些关于学术研究的信件往来之间,时间悄然走到了1948年。此时,祖国解放胜利在即,不知道是谁先开始的,但两个人渐渐有了一种默契:用暗码来讨论回国事宜。但是不久之后,美国政府颁发了一项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命令,两人关于回国的安排不得不继续延期。

1949年,郭永怀探索并开创了一种名为“奇异摄动理论”的数学计算方法,后来被钱学森命名为PLK方法。这种方法计算简便、实用性强,解决了相关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普遍使用这一计算方法来解决相关领域中的问题。因此,仅有40岁的郭永怀成为了驰名世界的大物理学家。

1950年,一个坏消息传来:师兄钱学森在准备以探亲的名义回国时,被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名义逮捕了起来,还实施了残忍的迫害。钱学森在被拘禁的两个星期内瘦了15公斤,还差一点永久失声。

美国政府这种公然对中国学者实施迫害的行为,让郭永怀、钱学森以及其他在美的中国学者警惕起来,没有再贸然进行出境的尝试。

1953年,中美两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随后便在日内瓦举行了大使级别的会谈。在此次会谈中,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有“美国不得再限制中国学者出境”这一条。然而狡猾的美国政府虽然取消了这项禁令,但又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名义给在美中国学者的回国之路设置了重重阻碍。

1953---1955年间,中美两国在有关“双方侨民回国”的问题上不断谈判,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公开宣布“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可回返”。

得知此消息后不久,已不在美国任何大学担任职务的钱学森立即给中国政府写信请求援助,帮其回国。经过中国外交部、大使馆的交涉,钱学森于1955年8月5日,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当时还在康纳尔大学任教的郭永怀处理完所有的工作,辞掉了康奈尔大学的职位,为了让美国移民局没有阻碍他回国的借口,甚至烧掉了他研究多年、尚未发表的论文稿件!以如此毅然决然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郭永怀也终于在1956年得以返回祖国的怀抱。

“两弹一星”元勋烈士

回国之后,郭永怀和钱学森共同组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以及化学物理系,为两个系多个专业分别设置了科学、完备、有章可循的培养方案,选定了大批的专业教材。这使得我国的优秀学子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得进入这些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可用之才。两人刚刚回国,便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9年6月,由于苏联方面单方面毁约,撤掉了原本答应中国的所有专家、资料和技术设备等的支持,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但是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宣布:

自己动手,从头摸索,准备好用八年的时间研制出原子弹。

在这种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郭永怀与王淦昌、彭桓武三人临危受命,成立了中国核武器研发项目组,从零开始进行中国核武器的探索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和美国、苏联的情况不一样。美苏作为当时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不仅科技水平发达,而且人才众多。在他们强大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投入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才研制出了核武器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中国,在没有理论基础、没有数学模型、没有大量人才、甚至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能不能研究原子弹?

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三大元老,郭永怀三人给出了答案:能。

他们凭借着脑子里的知识和有限的文本材料,一点一点构建出了原子弹的理论模型。这个过程中,不知道进行了多少的数学计算,设计好的模型重复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他们才终于设计出了一套理论上可以成功爆炸的原子弹模型。

1963年,党中央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究进度,决定将他们这支队伍迁往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郭永怀无法对妻子说明真相,只能撒谎说去外地出差。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女士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她对丈夫从事的神秘事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支持。丈夫久不在家,她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也毫无怨言。

青海研制基地的环境十分恶劣,郭永怀等人却不讲究这些。他们与基地里负责安全和生产的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心扑在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上。时常可以在实验区看到几个带着眼镜的文弱书生,哪怕穿着厚厚的皮大衣也被冻得瑟瑟发抖,那就是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

原子弹的研制已经进入了实践检验阶段,他们这些设计者必须亲眼看着实验过程,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哪怕是吃饭的时候,他们也是端着饭菜在实验场地上吃,经常发生馒头都被大西北的寒风冻硬了,几人却还没有吃完饭的事情……

终于,凭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周恩来总理说要“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我们提前了足足三年!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只是核武器研究进程的第一步。随后,郭永怀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当中。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郭永怀负责组织领导“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的研究工作。1968年10月,郭永怀又加入了中国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当中。

繁忙的工作使得郭永怀没有办法陪女儿过哪怕一次生日。他只能满怀歉意地跟女儿说:

“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生日礼物。”

2018年,编号为212796号与212797号小行星分别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家三口都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一幕。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的实验过程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然而,在他赶往北京汇报的途中,在飞机距离首都机场地面400多米的地方,飞机失去了平衡,郭永怀不幸牺牲。死亡时,他怀里还紧紧保护着所发现的关键数据。他的人去世了,但是这份宝贵的资料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郭永怀的女儿郭芹1994年感染重病,1996年因病救治无效去世,一家三口只剩下了母亲李佩;李佩女士也在2017年去世,享年99岁。她在世时,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将她个人的60万元积蓄和郭永怀院士的遗物捐赠给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在“两弹一星”的23个功臣元勋中,只有郭永怀一人在三个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工作。如果他没有那么早离开我们,必然会给我国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核工程研制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他的家庭,应该也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结语

郭永怀院士牺牲之后不过20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成功。也正是在这一天,中央授予郭永怀院士“烈士”称号。

虽然郭永怀院士早早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智慧和心血永远铭刻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核事业当中。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生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1. 刘声. 郭永怀——"烈士"科学家.

2. 郑哲敏. 郭永怀先生的精神永存.

3. 两弹元勋:郭永怀

4. 两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大教授郭永怀伉俪的姓名命名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