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资料时发现一组数据,着实让人心惊:珠江广州市区的微塑料含量竟然高达19860个/立方米!微塑料这东西,真是无孔不入,就连极地冰层都难逃它的魔掌。微塑料如此难缠,中国、加拿大和印度,谁的去除效率更高?答案可能会让人意外。
冰雪困境,加拿大的微塑料之战提起加拿大,你是不是立刻想到冰天雪地、枫叶如画、湖泊如镜的美景?
别急着感叹人间仙境,咱们得实事求是——这片净土也没能逃过塑料污染的毒手。
这个事儿还得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加拿大的工业化搞得如火如荼,塑料制品也趁势走进了千家万户。
小小的塑料袋用起来方便,扔起来更随手,结果就是这些白色垃圾没少顺着下水道往湖里跑。
后来科学家捞起湖底的沉积物,才发现微塑料颗粒竟然无处不在!
特别是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到了七十年代,渔民们的渔网里除了鱼,还有塑料袋。
鱼少了,湖水也变浑浊了,这一连串的变化怎么看都不是个好兆头。
这些比沙粒还细小的颗粒,一旦被鱼误食,就会顺着食物链层层传递,最后回到人类的餐桌上。
在汉伯湾和多伦多港口,湖底沉积物里的微塑料浓度每公斤就超过500个颗粒,而在怡陶碧谷溪,最高甚至达到了2.8万个颗粒。
2024年的研究显示,汉伯湾的鱼类平均每条体内竟含有138个微塑料颗粒!
眼看事态严重,加拿大终于出手了。
2018年1月国家立法禁止含塑料微珠的洗漱用品进口和生产,同年7月禁止销售。
同时还启动了五大湖清洁计划,花了不少心思对付湖里的微塑料。
不过要解决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
然而传统技术对付大块头的塑料袋还行,碰上这些细小的塑料微粒,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于是加拿大政府也只能砸钱救急,引进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这套技术可不简单,连直径不到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都能一网打尽,去除率高达85%。
虽然成绩不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又发现了个更头疼的敌人——纳米塑料。
它比微塑料还小,几乎看不见摸不着,不仅难以捕捉,还能潜入生物细胞,对健康构成长期威胁。
为了应对这场看不见的战斗,去年,阿尔伯塔大学的科研团队搞出了一个新玩意儿:用工业废料——环氧树脂废料制成活性炭。
这种材料结构多孔,能像海绵一样吸附纳米塑料颗粒,去除效率高达94%。
信息来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现在可以以94%的效率从水中去除微塑料》
恒河之殇,印度的治理之路恒河这条承载着几千年历史与信仰的印度母亲河,污染问题一直受人诟病。
塑料袋、饮料瓶,一次性餐具……这些塑料垃圾随处可见。
许多信徒在河边祈福完后,随手就把装供品的塑料袋丢进河里。
河水成了塑料的运输带,把这些废物带向大海,甚至流向世界各地。
塑料在河水的冲刷和时间的打磨下,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
研究发现恒河每天向孟加拉湾排放10-30亿个微塑料颗粒。
污染加剧的背后,也少不了基础设施的锅。
恒河沿岸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印度每天约有300万升污水排入恒河,其中约一半是未经过处理的。
其实印度政府早在1986年就开始行动,推出了恒河行动计划。
可惜这个计划雷声大雨点小,污水处理厂建了不少,可运行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直到2014年莫迪上台,恒河才迎来一点转机。
他启动了清洁恒河计划,声势不小,决心不假,但要彻底治愈恒河的顽疾,光靠花钱建污水厂显然还不够。
恒河沿岸复杂的污染源头,着实让人挠破了头。
不过,印度的科学家们还真搞出了一些新点子。
他们研发了一种三层水凝胶材料,专门对付微塑料。
由壳聚糖、聚乙烯醇和聚苯胺这三种聚合物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互穿网络结构。
再加上催化剂——铜取代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簇,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降解微塑料。
这种水凝胶在接近中性的水环境中能去除93-95%的微塑料,可以重复使用5次且效率保持稳定。
这材料用到最后还能废物利用,回收后制成碳纳米材料,可以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信息来源:Technology Networks.《新型水凝胶材料可去除水中的微塑料》
科技的力量,中国的绿色突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使用国,塑料污染问题也是让人头疼。
八十年代的时候,塑料袋刚火起来,那时候谁手里没拎着几个塑料袋?
这玩意儿火得快,问题也跟着来了。
九十年代末,那些随手丢弃的塑料垃圾堆满了街头巷尾,还飘到河流、湖泊,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都深受其害。
光长江一年就给海洋“贡献”约3.7-4.6万吨的塑料垃圾。
为了治这个白色顽疾,2008年国家出了限塑令,对超薄塑料袋说了声“不”。
刚开始大家还不太当回事儿,治理效果也一般,但至少是迈出了治理的第一步。
这些年限塑行动逐渐深入,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慢慢跟上了,垃圾分类也成了日常操作。
政策是个引子,技术才是真杀手锏。
要解决微塑料这种细如尘埃的难题,还得靠科技。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开发了一种用甲壳素和碳质材料做成的复合材料,不但能高效吸附微塑料,还能降解、重复用。
能去除小到3微米的微塑料,去除率高达92%,这可是环保与经济双赢的好路子。
再说广西科学院,他们研发了一种磁性材料,既亲水又疏水,在磁场下一吸,就能快速分离微塑料,对PS微粒的吸附速率为0.759/分钟,对PE微粒为0.539/分钟,效率还挺高。
还有膜分离技术,通过不同孔径的膜来分离微塑料,干净利落,无需任何化学添加,污水处理厂里都用上了。
要是讲节能环保,太阳能蒸发技术就不得不提了。
碳毡-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在太阳光下不仅能促进水分蒸发,还能把微塑料分离得干干净净。
六小时去除率100%,即使在无光环境下,靠材料自带吸附力也能达到18%的去除率。
还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团队,用废弃的乌贼骨和棉花,整出了一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材料。
吸附微塑料的效果杠杠的,首次使用能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就算重复用了五次,吸附效果也还能保持在95%以上。
它不挑环境,水里有无机颗粒也好,重金属、污染物甚至微生物也罢,统统不影响它干活。
而且这材料做起来不费劲,还能生物降解,未来应用在大规模水处理和家用净水器方面的潜力不少。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