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时,为什么总指挥是“党外人士”贺龙,而不是名将叶挺?

近现代史源 2025-04-25 22:01:51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首次红色暴动,意义重大。后来建军节的日期就定为每年的8月1日。起义的总指挥是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贺龙,他是建国后的十大元帅之一,功绩非常显赫,但起义时他甚至还不是我党党员。

起义将领中,有党员身份的不少:朱德、叶挺、刘伯承都是核心成员,但他们都没当上南昌起义总指挥,而是由“党外人士”贺龙统一指挥大军。起义事关重大,组织这样的人员安排似乎有点奇怪,为何如此呢?

有人从军事角度分析,指出贺龙虽暂时没有入党,但他在起义前的军权最重,毕竟是国民革命军的正牌军长,手里有2万多人枪,这是保障起义顺利发起的硬性条件。不让他来指挥大军,是不合适的。

这种分析不准确。贺老总是有3个师的部队,但最终投入到起义进程的,只有7500多人精干嫡系,规模没有想象得那么庞大。

毕竟动员时间太仓促了,而国民党军部队里,有很多士兵不是真心革命,只不过是迫于生计才入伍,所以他们抵触起义。特别是20军里的一些老湘黔地方武装,被分化离队了,所以真正参加暴动的,只有20军编制的三分之一。

南昌起义总共投入23000余人,其中有约15000人直接、间接地受到叶挺将军领导。起义之前叶挺担任11军副军长,该军3个师全部参加了南昌起义,除叶挺和周士第带的两个师外,蔡廷锴的第10师也被拉了过来。

所以就部队构成而言,叶挺对起义的贡献完全不比贺龙小,绝对人数甚至比贺龙的队伍要多。并且叶挺还是1924年入党的老党员,对组织极为忠诚,为什么不让能力、实力兼备的叶挺担任起义总指挥呢?岂不是更加稳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恩来同志亲自参加了起义,他的党内地位比各位将领要高,担任了前委书记,是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人。所以前线不止有一众“武将”,既然有恩来同志作为“压舱石”,总指挥一职更多起到团结各部队的作用。周总理用人不疑,在政治上已经考察并信任了尚未入党的贺龙,恩来同志对他的支持很关键。

叶挺军内威信高、党内资历深,不论他当不当总指挥,都能有效节制我党开发的部队;而贺龙则需要组织帮助他来立威,给予职务是必要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看,显然贺龙出任总指挥比叶挺更有利一些,能够把不同方面的部队捏合在一起。

第二,叶挺所部存在一定隐患。11军的24师、25师都有叶挺独立团的背景,在组织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无论战斗力还是忠诚度,是可信任的。但蔡廷锴第10师的4500余人,主要是粤军旧部,我党在其中的影响力有限,起义时的队伍掌控度很低(后来也果然脱队了),只是在名义上受叶挺领导。虽然贺龙只带了7500人参加起义,队伍构成却非常单纯,他们步调一致全部听贺老总指挥。

第三,出于起义政治影响上的考虑。正因为贺龙起义前没正式入党,他率领20军发动起义,能够发挥出统战作用,给更多国民党阵营的部队做出示范,影响力不言而喻。叶挺的党员身份是公开的,并且11军内有大量党员,在当时不是秘密,所以他当总指挥的统战影响力,不如贺龙。

叶挺当时在党内军内的地位,是绝对不低于贺龙的。虽然南昌起义时贺龙出任总指挥,但其实组织的用人方案,兼顾了叶挺的情况。正因为叶挺手上的兵力多,所以他才是“前敌总指挥”,是真正负责作战事务的。南昌起义城内战斗进展很快,叶挺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

几个月后我党又组织发动了广州起义,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列为“三大起义”,这个时候的叶挺完全独当一面,出任了广州起义总指挥。他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贡献极大,只可惜之后命途曲折,并在1946年遭遇空难离世,这是人民军队的巨大损失。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