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南昌起义,名义上有3个军参加行动,但真正起义时的总兵力只有23000余人,大致相当于一个军的规模。为什么人来得不齐,却顶了三个军的番号呢?

按照组织的最初计划,确实应当有三个军参加起义,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1军和20军,整体实力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20军是贺龙的队伍,基本上是老总一手拉起来的,所以凝聚力比较强。20军的三个师长,一个是贺龙的堂弟贺锦斋,一个是贺龙的把兄弟秦光远,另一个则是老总的挚友、入党介绍人周逸群。所以20军的行动力没问题,有7500人投入到起义中,实际作战也十分英勇。

再说说11军。该军包含三个师,其中有两个受到我党实际控制,分别是叶挺任师长的24师、以及周士第任师长的25师。由于兵运工作做得好,这两师包含大批共产党员,所以11军的部队基干,我方也是能掌控的。

唯一的变数是第10师,师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蔡廷锴。这个师实际上是粤系部队,旧军队习气很重,基本上是跟着主官跑的,所以蔡廷锴的态度极为关键。经过争取,蔡廷锴同意参加起义。毕竟叶挺正担任11军的副军长,属于蔡廷锴的顶头上司,即便蔡廷锴思想不坚决,出于上下级关系也不好直接拒绝。
在后期宣传时,叶挺的身份是11军军长,而不是副军长。因为当时的正牌军长叫朱晖日,我党积极争取过这个人,希望他能带领整个11军参加起义,就像20军的贺老总那样。如果朱晖日能响应我方,那当然是最好的。朱晖日本身也是粤系军官,若他参加了起义,那南下时蔡廷锴的部队多半不会跑路。

但很可惜,这个朱晖日是典型的国民党右派,思想顽固。他很抵触我方,最终没有参加南昌起义。所以权宜之计,自然就是让叶挺同志“转正”,顶了朱晖日的军长位置。

最后是第9军。说起南昌起义,大家都知道有第20军和11军充当主力,唯独这个第9军存在感不强。也确实如此:朱德算是第9军的“挂名”军长,该军只在宣传和组织架构意义上存在,基本没有官兵。
起义之前,朱老总手下满打满算只有500余人,没多少战斗力,也无法当主力部队使用。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搞出个第9军的名头?纯粹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原计划朱德只是第9军的副军长。跟前面提到的第11军一样,第9军军长起初另有其人。在起义准备阶段,我党争取到了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韦杵。韦杵是朱德的老同学、老部下,彼此私交非常好,并且韦杵本人很反感老蒋。经过长期秘密接触,韦杵十分认同我方的革命主张,初步计划率领第28师近万人参加起义,并且确定番号为第9军。

但在起义前不久,韦杵患病无法理事。这倒并非托辞,当时韦杵确实病倒了,而鉴于第11军和20军兵力足够,并且朱德也没有把握自己节制韦杵的部队,稳妥起见不宜强行调动。
所以计划中的这支“第9军”,并没真正出现在南昌。起义发动后,朱德作为几个主要领导之一,顶了韦杵的名,被称为第9军军长。

实际情况就是:南昌起义计划中的三个军长,只有贺老总实际到位,并作为总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叶挺与朱德,都是最初计划中的副军长,因为情况有变而被临时“转正”。

那么没参加起义的朱晖日和韦杵,后来怎么样了呢?
朱晖日一直很反动,此后在老蒋阵营中混得不咸不淡,抗战时期曾当过第35集团军副总司令,但没有什么建树。解放战争国民党军大败亏输,朱晖日和多数顽固将领一样去了台湾,1968年病死在台北。
韦杵则一直是我党的好朋友。虽然当年错过了南昌起义,比较遗憾,但他仍长期坚持从事反蒋活动,一度遭到国民政府追杀。解放战争结束后,韦杵留在了大陆,并在新中国担任云南省政府参事一职,发挥自己的余热。不过将军身体状况不好,1951年因病早逝。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避重就轻史料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