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到以前的一个服装客户的朋友圈——她晒出收入截图,某音橱窗单月佣金比我半年工资还高。
这两年我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原来用时间换钱的工作,才是世上最亏本的生意。
去年我靠着业余时间探索副业,一年多赚了5W,而我平时还要兼顾带娃;
今年主副业两手抓后,收入翻了1倍。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就连我的男神吴彦祖现在也开始做起了副业:通过线上教英语拓展事业版图——所以,你看,真正的高手,都是用“玩”的心态在搞钱。

打工越拼命,人生越贫困
我以前经常在公司996,月薪近2W却满脸疲惫:“不仅要处理难搞的客户还得面对皇亲国戚的压迫,但我根本不敢辞职。”
而当时我的朋友夏天,每天只工作五六个小时:写策划→接合作,月入稳定3W+。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我在“消耗时间和精力”,她在“创造系统”。

打工人的三大困局:
1.时间枷锁
工资=时薪×工作时间,但人的精力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当你加班到第10小时,大脑早已变成浆糊,产出价值可能不如早晨1小时。
2.认知固化
长期做PPT、写周报、开无效会议,会让人误以为“工作=执行指令”。但真正的商业逻辑、流量玩法、用户洞察,往往在8小时外才能习得。
3.能量黑洞
白天被客户PUA,晚上被KPI追赶,周末只想躺平刷短视频。这种状态就像手机永远充不满电,更别提开启新赛道。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驴,拼命拉磨却永远在原地;另一种是狐狸,用20%精力觅食,80%时间探索新领地。”

下班后“玩着赚钱”的人,都掌握了3个作弊开关
1.从“找工作”到“找事做”的认知改变
曾经我找工作只看三点:大厂光环、五险一金、年薪多少。结果每次入职后都陷入“想逃→摆烂→辞职”的死循环。
如今我的筛选标准彻底颠覆:
✅离家近(通勤<20分钟,节省2小时/天)
✅不耗神(拒绝精神内耗型工作,留存创造力)
✅能偷师(比如当前主业让我掌握了用户调研方法论)
打工的本质是“用时间换生存金”,而副业才是“用兴趣建财富管道”。
2.用“心流模式”对抗职场倦怠
去年帮我多赚5W+的文案副业,起源于4年前一次“玩票”:把追过的剧和想要吐槽的明星发在头条号,意外发现这是个搞钱路子。
那种“一边创作一边收钱”的爽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心流状态:
-写小红书标题时,会兴奋到忘记时间
-看到学员靠我的辅导赚到钱,成就感远超老板的表扬
-就连陪女儿去公园玩,都在下意识分析市场需求
《心流》一书中写道:“当一个人为了赚钱而工作时,能量是被消耗的;但当一个人为了创造而行动时,能量是自然流动的。”

3.建立“自我觉察系统”,挖出你的赚钱天赋
去年我用这套方法,帮前同事从销售转行做服装搭配师,如今副业收入快要赶超主业
STEP1:扫描暗能力
• 同事总夸你什么?(比如“你做的Excel太清晰了”)
• 你做什么事容易进入心流?(比如整理房间、搭配服装)
• 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会找你?(比如推荐护肤品、策划活动)
STEP2:设计最小MVP
• 隐藏技能变现测试方案试错成本
• 擅长做PPT 接5单定制美化 0元
• 爱拍Vlog 发10条抖音看数据 200元
• 职场经验多做1期简历修改服务0元
STEP3:每天2小时野蛮生长
• 通勤时间听案例→拆解爆款逻辑
• 午休1小时写小红书→培养网感
• 晚上专注2小时做课程→3个月打磨出产品
写给不想被工作榨干的你
一位网友曾对我说:“月薪2万是打工人的诅咒——它让你舍不得逃离,却永远够不到真正的自由。”
从今天起,试着把人生切割成两个模式:
生存模式:用主业支付房租、社保,但绝不超额投入精力
创造模式:每天抽出1小时,做一件能产生复利的事(比如写300字、拍1条视频、链接1位潜在合作伙伴)
最后送你一段《纳瓦尔宝典》的话:
“钱是你的生产资料,不是目的。
找到那件你愿意不赚钱也愿意做的事,
然后想办法规模化。”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