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坚持除掉魏延?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不除不行

百年机动站 2023-12-26 06:22:00
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蜀汉作为一个国家,其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自然也是复杂无比。

刘备在混乱的东汉末年,能够从一介白衣成长为一代开国之君,除了他自身的心智过人以外,看人的眼光也是非同凡响。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赵云等人,与其说是归顺于他,不如说是归顺于他背后所代表的“汉室正统”。他们是真的心怀天下,所以只能做忠臣,但不能做“亲信”。而魏延不同,魏延就像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是只听从于他刘备个人命令的“自己人”。

刘备死前已是一代开国皇帝,自有帝王心术在身。他虽然将蜀汉和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且嘱托刘禅“事诸葛亮如父”,但心中仍有一丝疑虑,害怕诸葛亮会为了“光复汉室”的大业而对刘禅下手。而魏延这个刘备眼中的“自己人”,就是留着关键时刻保护刘禅性命用的。

可惜,刘备没想到的是,赵云去世太早,导致军中没有了能和魏延抗衡的人物。这便助长了魏延的嚣张气焰,他逐渐表现出自身狂妄自大的一面,开始在军中打压异己、拉帮结派。

诸葛亮曾多次劝阻魏延,然而收效甚微。他担心自己死后蜀汉朝中再也没有能压制魏延的人,那魏延的种种作为就会毁掉整个汉室基业。

所以,诸葛亮除掉魏延是不得不为,是防患于未然。

那么,魏延到底有何功劳,竟隐隐能跟诸葛亮对抗?他在朝中的靠山究竟是谁?

“亲信”魏延

魏延,字文长,在赤壁之战后率领着自己的私军投靠了刘备,跟随刘备进入蜀地作战。在刘备和刘璋的战斗中,与黄忠分别率领着军队将广汉郡平定下来,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之后又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屡立战功。

公元219年,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还把魏延从牙门将军任命为镇远将军。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刘备麾下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汉中太守的位置应该是属于张飞的,没想到却给了魏延。

然而刘备心中自有打算。

他已经年近60,然而天下仍然未定。刘备不得不考虑的一件事情就是:

他死了之后,所打下的这份基业由谁掌管?

按大多数人的想法,交给诸葛亮、赵云、甚至关羽都可以,但是他想要留给自己的儿子,让这份基业,变成一个“刘氏王朝”。

所以他现在就需要给儿子攒家底了,魏延,就是他给儿子留下的“家底”之一。

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从自己微末之时便跟随自己的,属于是“从龙之臣”;而魏延不同,他跟随自己已将近十年,这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而且自他到来,刘禅便已经是少主的身份,更有利于他的效忠。

对于刘备想要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很客观的证据:“五虎上将”跟随刘备征战多年,一直都是只伤不死。但是在公元220-222年这三年间连续死亡了4位;蜀汉建立之前关羽、黄忠、张飞接连阵亡,蜀汉建立次年,马超病死。只剩下一位曾舍身救过他儿子的赵云。而担任汉中太守的魏延不但平安无事,而且在蜀汉建立之后,因为守土有功还官升一级,成为了镇北将军。

从刘备的角度考虑,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错。不提诸葛亮和赵云,如果刘备先死而关、张、黄三人后死,那后三者能否甘心让刘禅继位皇帝?哪怕刘禅成功继位,关、张、黄三人又是否会听从刘禅的命令?所以,为了刘氏的江山稳固,刘备不得不“清扫”那些老人,让新人上位,给自己的儿子攒家底。

无独有偶。在他之后,诸葛亮死前杀掉魏延的行为,想法跟他可谓是不谋而言。

自寻死路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对魏延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刚愎自用、桀骜不驯。

刘备将他安排在汉中太守的位置上,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就在后方好好保护刘禅就行,带兵出征的事情不用你管。

但是魏延辜负了刘备对他的期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中议事时对诸葛亮提出建议: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十天就可以到达。而且长安的守将夏侯楙十分胆小,听说他来了,必然闻风而逃,那就可以轻易打下长安城。

但是他的这条“计策”,只能说太想当然了。按照地理书籍的记载,子午谷全长三百三十公里,这还不算从子午谷到长安的距离。

我们只按三百三十公里计算。那按魏延所说,这五千精兵需要每天奔袭三十三公里,连续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

不说这五千精兵必然是步兵而不是骑兵,也不说兵卒们负重多少、粮食从何而来,单单只说子午谷的路况。子午谷可不是平原,而是崎岖的山路。在这种地带行进,根本无法保证速度。

对此有同时期曹魏的将领曹真的史料作证:他在带兵西征的时候,子午谷这条路走了一个月,也不过走了一半的路程。所以魏延所说“子午谷十日可过”,完全是异想天开。

而且,魏延这条“计策”的前半句还可以说他是勇气可嘉,但是后半句完全暴露了此人自负自大的性格:长安的守将夏侯楙听说他来了,必然闻风而逃。

这简直是不把夏侯楙当人看。凭什么人家听到你的名头就会闻风而逃?要知道,夏侯楙可是曹操的女婿,难不成曹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胆小如鼠的草包吗?退一万步讲,就算此人真的胆小如鼠,难道还不会闭城坚守吗?一旦能拖延一两天时间,曹魏大军便能将这五千精兵全部吃下。

在这条建议被诸葛亮否决之后,魏延便经常说诸葛亮胆小。

但即使魏延如此做派,诸葛亮还是很厚待他。并不是因为魏延真的有什么真才实学,而是因为诸葛亮明白刘备的意思。

刘禅无能,诸葛亮也没有办法保护他一辈子。等他死后,如何保证刘禅的安稳?刘备的选择就是魏延。

魏延此人纵使有诸多缺点,但是有一点好:忠心。刘备就是看上了他这一点,所以不断给魏延高规格的封赏,就是让他归心。让魏延可以在刘备死后继续效忠刘氏后人。在这一点上,刘备确实没有看错人。魏延再如何狂妄自大,但至死也没有起过反心。

而且,魏延因为得到后主刘禅的重视,虽然其性情极其恶劣,但是朝中也是无人敢与之作对,纷纷避其锋芒。只有长史杨仪对魏延不屑一顾,两人之间的关系势如水火。魏延甚至自恃武力,多次用刀恐吓杨仪。

诸葛亮在忙碌北伐战事之余,还要尽力调解二者之间的纠纷。但是两个人都不是易于之辈。杨仪头脑聪慧,多次为诸葛亮的出征制定行军规划、筹集粮草,任劳任怨做这些琐碎的事情,还能为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自认为才能、功劳都要比魏延大。魏延的性格自不必多少,就连诸葛亮他也隐隐有所不服,更别提杨仪了。

所以二人在诸葛亮的调解下,每次都是面和心不和,过不了多久就又要起纷争。这也为后来杨仪将魏延诛灭三族留下了伏笔。

那诸葛亮为什么会对一个刘备生前选定、死后也没有造反的“保皇派”升起杀心呢?这不得不说,完全是魏延咎由自取。他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做出的行为与造反也没有两样了。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过程中病情加重,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为了不让局势因为自己的死亡失控,他安排在自己身死之后秘不发丧,整顿好军队之后,假装正常撤退。由魏延和姜维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那就不用管他了。

这诸葛亮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对魏延还有最后一丝容忍:听从军令。如果他连军令都不听,那就可以彻底放弃掉他了。

诸葛亮死后,众人都听从诸葛亮死前的安排,准备撤退。然而这时候,魏延又开始表现他的狂妄自大。

魏延在自己的军帐中表示:丞相虽然死了,但不是还有我呢嘛!不必撤退,让丞相的亲兵送他回去安葬就可以了,我们继续跟曹贼战斗。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可以听杨仪的命令!

这下好了,违抗军令,魏延主动走向了求死之路。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魏延发现根本没人听他的指挥,大家都在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准备撤退。这种被无视的感觉彻底激怒了魏延,他做出了第一个形同造反的举动:率领自己的部下先行撤退,令人发指的是他在自己走了之后,还命令属下把撤退的栈道都烧掉了!

他的行为让蜀汉的主力部队直面司马懿的追兵,差点导致大部队的全军覆没。幸亏司马懿只是怀疑诸葛亮死了,但没有证据。才使得姜维等人急中生智,做出的诸葛亮木像吓退了司马懿。

先撤退的魏延自知理亏,于是做出了第二个造反的行为:他想要先下手为强,除掉杨仪大军,这样就可以在刘禅面前洗脱掉自己的罪行。但没有想到双方大军还在对峙之时,手下的人马就因为知道是魏延犯的错,所以都四散跑掉了。只有魏延和他的儿子逃到了汉中,但终究也没有躲过这一劫,还是被马岱所杀。

因为他两次形同造反的行为,愤怒的杨仪等人不甘心只杀他一个,其后又诛灭了魏延三族。

结语

魏延此人自视甚高,常常对军令阳奉阴违,甚至公然违抗军令;但他又深受刘备、刘禅两代皇帝的重视。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因他自身的狂妄自大以及刘禅的宠信而葬送掉蜀汉基业,不得已,只能杀掉他。

诸葛亮忠于刘氏,但他更需要为蜀汉的万千百姓负责。所以才安排在自己死后,以“借刀杀人”之计,借杨仪之手杀掉了魏延。

这可能是诸葛亮能做出的最好应对了。他没有亲手杀掉魏延,给刘氏皇族保留了颜面;又安排魏延死在自己身后,为蜀汉江山的稳定做出了最后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

2. 《汉晋春秋》

3. 《魏略》

4. 《三国演义》

1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