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解译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姑苏九歌 2024-09-13 17:40:47

1990年西藏,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经过解译后,揭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大唐使者王玄策以一己之力,凭借着智慧和胆略,灭亡了一个国家。

西藏日喀则吉隆县的吉隆河畔,一个由川大考古研究队组成的团队正准备进行一项重要的考古任务。

这支考古队由霍巍教授领导,肩负着探寻和保护西藏地区古老文化遗产的重任。

此行的任务是调查当地传说中一块被称为“神石”的古老石碑,了解其历史价值。

考古队一行人在吉隆县政府的协助下,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和设备,包括用于清理和拓印石碑的工具、摄影器材和基本的生存用品。

他们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一位名叫罗桑的乡长特别热心,主动提出带领考古队前往石碑所在的地方。

当地传说

在准备出发的前一晚,罗桑向霍巍教授介绍了“神石”的传说。

据罗桑描述,这块石碑自他记事起就屹立在马拉山的崖壁上,村里的老人们常常前去祭拜,认为这块石碑能带来好运和保护。

虽然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老人们口口相传,石碑上讲述的是一位古代英雄的功绩。

罗桑补充道,最近村里要修建一条水渠,计划在石碑附近进行爆破工程,担心这块石碑会被破坏,因此希望考古队能够尽快进行考察,确认石碑的历史价值,以便请求上级部门保护它。

霍巍听后,决定第二天一早出发,前往马拉山一探究竟。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在罗桑的带领下,乘坐越野车离开县城,向马拉山进发。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行程,车队终于抵达了山脚。

接下来的路只能徒步前行,考古队员们背着沉重的装备,跟随着罗桑穿越起伏的山脉,向目的地前进。

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考古队终于来到了马拉山的西北方向。在一处崖壁下,他们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石”。

这块石碑嵌在崖壁上,海拔4130米的高度让这里显得异常险峻。石碑表面由于长期风化和水流冲刷,已经变得斑驳不堪,但仍能隐约看到一些模糊的文字。

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开始清理石碑表面的泥土和苔藓,经过几个小时的细致工作,石碑上的文字渐渐显现出来。

霍巍教授拿出纸张和墨汁,仔细地将文字拓印下来。拓印的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任何疏漏。

拓印完成后,考古队返回基地,对拓印下来的文字进行初步解读。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石碑上刻的是唐代使者王玄策的事迹。

文字虽然模糊,但仍能辨识出“大唐天竺使出铭”几个大字,这让所有人都异常兴奋。这块石碑的历史价值远超预期,不仅证明了当地的传说,还有可能揭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霍巍教授意识到,这块石碑的发现或许会改写学术界对唐代中西交通史的认知。他立即联系了县委书记刘书记,详细汇报了石碑的初步解读结果。

刘书记听后高度重视,决定立即暂停水渠爆破工程,并向上级文物保护部门报告,请求保护和进一步研究这块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石碑。

王玄策

王玄策的故事,要从他的早年生涯和仕途开始讲起。王玄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经过多年努力,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仕途。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王玄策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了融州黄水县令的职位。

融州黄水县位于岭南道,如今的广西一带,当时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交通不便,政治地位不高。

大多情况下,这样的地方官职是朝廷用来安置犯了错误的官员的。但王玄策却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

出使天竺

唐太宗年间,天下大治,四方来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任命王玄策为副使,随使团护送天竺的使者回国。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这次出使不仅是一次外交任务,更是对他的巨大考验。

使团从长安出发,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途,终于抵达天竺。王玄策在完成外交任务的同时,还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写下了详细的报告。

他的工作得到了天竺国王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使团圆满完成了使命返回唐朝。

回国后,王玄策的报告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他详细描述了天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习俗,为唐朝与天竺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出使天竺的优异表现,王玄策被调回京城,担任东宫左卫率长史。这一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实权职务,主要负责东宫的警卫工作。

东宫是太子的居所,东宫官员通常是未来的重臣,因此这个任命显示出唐太宗对王玄策的重视。

在东宫任职期间,王玄策继续展现出色的能力。他不仅在东宫内务管理方面做得井井有条,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外交事务。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再次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这次是作为正式的使者,肩负更重大的使命。

回国后,王玄策的报告再次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这次,太宗皇帝不仅表彰了王玄策,还给予他更高的职位。

这一系列的任命和重用,使王玄策逐渐成为唐朝外交界的核心人物。

通过多次出使天竺,王玄策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广泛的人脉网络,他的智慧和胆略得到了充分展现。

进军中天竺

带着吐蕃和泥婆罗的精兵,王玄策和蒋师仁信心满满地从吐蕃的领地出发,进军中天竺。

这支军队共计8000余人,其中包括1200名吐蕃精锐士兵和7000名泥婆罗骑兵。

王玄策的计划是通过一场闪电战来迅速击溃中天竺国王阿罗那顺的军队,以展现唐朝的强大威严。

王玄策率领军队沿着既定的路线,经过泥婆罗境内,再次进入中天竺。由于王玄策对地形和战略要地了如指掌,军队的行军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抵达了中天竺的边境。

沿途,各地的小国和部落见到这支强大的联军,纷纷开城投降,不敢与之对抗。

当王玄策的军队兵临城下时,阿罗那顺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回天。

他试图组织军队抵抗,但由于之前的篡位行为和治国无道,他在军队中并没有威信,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无心作战。

王玄策决定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以最小的损失达成最大的战果。他指挥军队分成数路,从不同方向对中天竺的都城发起进攻。

联军士兵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勇气,很快突破了城防。阿罗那顺仓皇出逃,但最终还是被王玄策的军队俘虏。

阿罗那顺被俘后,中天竺的政局陷入了混乱。失去了领袖的中天竺各地纷纷表示投降,愿意接受王玄策的统治。

中天竺的580座城池在短短几天内便递上了降书,没有一座城敢于反抗。各地的贵族和官员们纷纷向王玄策表达忠诚,期望能在新的政权下获得安宁。

东天竺国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自己也成为王玄策的下一个目标,立刻带着三万牛马前来犒劳联军,并送上大量珍贵的礼物,以示友好。

迦没路国的国王也不甘示弱,献上了异宝和国地图,同时请王玄策将老子的画像带回唐朝,以表达对唐朝皇室的敬仰和臣服。

回到长安后,王玄策将战利品和俘虏呈献给唐高宗。朝廷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献俘仪式,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勋。

《旧唐书》记载:“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

为了表彰王玄策的杰出贡献,唐高宗晋升他为朝散大夫,从正七品升到了从五品。这一越级晋升显示了皇帝对王玄策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虽然有人认为这一封赏过于低微,但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和皇帝的用人标准,这一奖励仍是对王玄策的巨大肯定。

0 阅读:1

姑苏九歌

简介:品味华夏五千年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