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在那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国共之间的对抗从枪口延续到心里。
但就是有这么一个人,明明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建国后却不仅没被清算,反而一路官至国家副主席。更离谱的是,毛主席还亲自批了几个字:“应该给予保护。”
卫立煌到底做了什么?他身上又有什么让人改观的关键转折?

一位特立独行的将军
卫立煌,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像很多风云人物那样响亮,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卫立煌骨子里始终有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这让他在乱世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卫立煌作为国民党军队主要指挥官之一,战况异常激烈。
面对强大的日军压力,他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请求八路军从日军背后进行牵制。
这次合作,成为他与共产党军队首次正式接触的开始。

战火纷飞的年代,卫立煌不仅仅是一位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军人。
他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危亡,而非党派之争。
这种超越党派的思维方式,让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多次做出与主流不同的选择。

忻口战役后,卫立煌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和纪律性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8年,他做了一个更加出人意料的决定——亲自前往延安,与毛泽东面对面交流。
这次会面,让两位立场不同但都关注民族命运的人物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相互理解。

秘密支援
表面上,卫立煌是国民党的将领,但在1938年至1940年期间,他做了一件足以被视为"叛国"的事情——秘密向八路军提供军事物资支援。
这些物资数量惊人:100万发子弹、25万颗手榴弹以及其他各种军需品。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这些支援对八路军的意义重大。
卫立煌为何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这或许源于他对国家前途的独特判断,也可能是他看到了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行为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在这段时期,卫立煌像走在刀尖上的舞者,一边要执行国民党的军事任务,一边又在暗中帮助共产党军队。

这种双重身份的紧张与压力,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若被蒋介石发现,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军法处置。
1943年,卫立煌率领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这次战役堪称卫立煌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他指挥部队击败了日军,成功收复了滇西沦陷区域。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撤军时,他刻意留下了大量军需物资给当地少数民族部队,这些部队后来多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东北战场的"拖"字诀
1948年,中国内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东北剿匪总司令",赋予他消灭共产党军队的重任。然而,卫立煌上任后的表现却令蒋介石大失所望。
面对已经强大起来的解放军,卫立煌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战术——"拖"字诀。

他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积极进攻,也没有在关键时刻投入兵力援救其他国民党部队。
这种看似消极的指挥方式,实际上是在为解放军赢得时间和空间。
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多次下达命令,要求卫立煌率部突围、增援、反攻,但这些命令几乎都没有被认真执行。

卫立煌的这种"不作为",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作为",为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这种行为的风险极大。如果蒋介石察觉到他的真实意图,卫立煌很可能会面临军法审判甚至处决。
但他依然选择了这条危险的道路,这背后的勇气和决心,远非常人所能理解。

更为有趣的是,1948年,新华社公布了一份"头等战犯"名单,卫立煌赫然列在第28位。
表面上看,这是共产党对他的谴责,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毛主席还亲自批示:“对于卫立煌,应该给予保护。”
通过将他列为"战犯",共产党一方面可以掩护他的真实立场,另一方面也为他将来回归新中国埋下伏笔。

海外静默
1948年,局势已明朗,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卫立煌借口"就医"离开南京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海外生活。这一离开,就是七年之久。
在国民党高层纷纷逃往台湾或美国之际,卫立煌选择了法国这个相对中立的国家。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拒绝了美国政府提供的美国国籍,也婉拒了国民党方面多次伸出的橄榄枝。
这七年,对卫立煌来说是漫长的等待。
他没有发表任何政治言论,也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就像一个普通的侨民一样生活在异国他乡。

然而,他内心深处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回到祖国的时机。
1955年,这个时机终于到来。卫立煌回到了已经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毛泽东亲自设宴接待了这位曾经的"敌人"。
这场宴会的背后,是毛泽东对卫立煌历史贡献的认可,也是共产党"有仇必报,有恩必还"政治智慧的体现。

新中国的副国级高官
卫立煌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是一个副国级的高位。
对于一个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来说,能在新中国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一任命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首先,卫立煌作为蒋系嫡系的高级将领,他的归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表明新中国有能力也有诚意接纳愿意悔改的旧制度人才。
再就是卫立煌懂得进退之道,在关键历史时刻做出了有利于人民的选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为共产党事业做出了实际贡献,而共产党是一个懂得"记账"的政党。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卫立煌:"过去的事,一笔一笔都有记","不动声色,干得漂亮"。
这些评价,既是对卫立煌个人的肯定,也体现了共产党对历史功过的清晰认知。
卫立煌自己则更为谦虚,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没有选择继续错下去。"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作为一个军人和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选择逻辑——认清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发展。

卫立煌的一生,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新中国副国级高官,他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
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超越了个人恩怨与党派之争,选择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种特殊贡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陈诚“常败将军” 实权人物.今古传奇·人物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