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劝善书,还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由明代官员、思想家袁黄(后改名了凡)所著,成书于公元1602年。此书讲述了袁了凡如何通过自我修行和努力,打破了原有的宿命论观念,认为命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了凡四训》开篇即言:“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这句话揭示了人的命运与其内在志向、品德的高度相关性。而志存高远也意味着设定了人生的方向,同时也是激发潜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立志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基于对自己深刻认识之上的选择,它要求我们在内心深处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袁了凡本人,从最初的认命到后来的积极改命,正是始于他立下“改过自新,立命之学”的大志。
《了凡四训》中强调:“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积德,不仅能够净化心灵,提升个人品德,还能逐渐改善周围环境,吸引正能量,从而间接影响个人的命运轨迹。
行善不拘形式,可以是对他人的帮助,对社会的贡献,也可以是自我修养的提升,如勤学不辍、克己复礼等。袁了凡一生提倡的“日行一善”,也鼓励人们将善行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习惯。其实这种持续的正面行为,不仅能够积累善业,还能增强内心的平和,使人在面对困境时更加坚韧不拔。
俗话讲“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面对并改正。在《了凡四训》中,袁了凡也通过自身的经历,阐述了认识并改正过错的重要性。他同时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自省,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才能达到真正的成长。
改过不仅是对过去的修正,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每一次真诚的悔改,其实也是对自我局限的一次突破。
《了凡四训》中提到:“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里的“因循”,,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骄傲自满,缺乏谦卑之心。真正的谦卑,不是自卑或自我贬低,而是一种深刻认识到自身局限,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事物学习的精神状态。
它也能让人在成功时不骄傲,在失败时不气馁,始终保持一颗平和进取的心,这是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立志为舵,指引方向;行善为帆,助力前行;改过为桨,修正航道;谦卑为锚,稳住心态。正如《了凡四训》中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只要我们用心去追求,用行动去实践,命运就一定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写到最后
《了凡四训》提醒我们,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可以概括为“立志、行善、改过、谦卑”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全面要求,更是实践“命由己造”理念的行动指南。
记住,“命由己造”,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真理。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篇章。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