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山西大同扶轮学校、天镇和阳高火车站,小学生上课开小差

风吹草语吖 2025-03-17 17:20:48

民国时期,在我国有很多扶轮学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同的一所小学堂是以“扶轮”命名的第一家。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随后又从张家口向归绥(今呼和浩特)延伸修筑,1914年铁路修建到大同,为了方便沿线各站和工区员工子弟入学就读,相关部门在大同火车站东边的住宅区建了一所小学,名曰“扶轮小学堂”(今大同第四十六小学)。

本组图片拍摄于大同沦陷之后的1938年,9月开学之际,侵华日军摄影师奥园来的大同扶轮学校,用相机记录下的如下的场景。

校门

大同扶轮学校的大门。这所学校建成于1917年前后,是国内最早命名为“扶轮”的一所学校。比1918年“铁路同人教育会” 统一将铁路子弟学校冠名为“扶轮”还要早一年。

教室

1918年,大同扶轮小学堂被铁路同人教育会统一命名为扶轮第十二小学。日本入侵大同后,对扶轮学校进行了控制,教室内的墙上贴上了亲日的宣传画。

上课

当时,日本为大肆掠夺大同煤炭资源的需要,对大同及周边的铁路进行了扩建,招收了更多的铁路工人 。因为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同扶轮学校也进行了扩建。

讲课

当时的扶轮学校是四二分段制的两等小学堂,小学阶段一共六年: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图为一名男教师正在给高小的学生上课。

座位

扶轮学校一共有十个教学班,三百余名学生,其中有女生七十余人。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当时男女生是分开坐的,女生的座位单列一组。

绘画课

当年的扶轮学校除开办有国文、算学和日语之外,还开设了地理、手工、劳动及绘画等课程。图为高小班的学生正在上绘画课,有的孩子在当时已经用上了彩笔。

开小差

正在齐声朗诵板书的初小学生。第二排最左边的孩子显然开小差了,缩着脑袋对着镜头笑个不停,一看就是个调皮孩子。

游戏

课间时间在室外玩耍的小学生,一群孩子一个扯着一个的衣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还有一个骑在了另外一名同学的身上。尽管世事艰难,小孩子爱玩的天性无法改变。

大课间

早在扶轮小学堂时期,学校就专门开辟出一块空地作为操场。除了方便孩子们玩耍之外,还会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做操锻炼身体。

做操

大课间做体操最早是由传教士传入的,当时很多教会学校都做体操。二战时期,日本人很重视其国民的体育锻炼,在当时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做工间操的情景。

老师

学生做操的时候,老师们站在前面,检查学生们的做操情况。其中有一名女教师很像是外国人。两名男教师为了看得更清楚,直接站在乒乓球台上,居高临下地观望。

劳动

课余时间,学校会安排高小的学生从事义务劳动——平整教室后面的地面。现场的孩子们有的挖,有的抬,干得不亦乐乎。

近景

这些孩子毕竟都是些铁路工人的子弟,大人有工资可以拿,小孩子也穿得比一般百姓家的孩子要好。从图中看,学校甚至给学生统一配备了软沿帽和“铁路帽”。

大同车站

这是当年的大同火车站入口,站牌上嵌着大圆钟。建筑顶部是日本人设置的岗亭。大同车站始建于1914年,当时是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的交会点。

天镇车站

地处大同东北的天镇火车站,入口建筑上插着膏药旗,站名匾额上有题写人的名字及“宣统二年秋”的字样。天镇县,别名边城,是大同的下辖县。

阳高车站

阳高车站建设稍晚一些,建于1911年,牌匾上写有“宣统辛亥九月”的字样。从原始档案的编号看,奥园在扶轮学校一共拍摄了近三十张照片,不知什么原因导致其中数张照片缺失,十分可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