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哈尔滨:被迫欢迎日军的老百姓,甘愿充当日本帮凶的白俄

风吹草语吖 2025-03-17 17:02:49

哈尔滨,因为地处东北,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做“冰城”。以前小编分享了不少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老照片,但多是介绍这座城市的建筑和古迹。下面,我们把镜头对准在那个特殊年代生活在哈尔滨的人,通过一组老照片,更加真切地了解夜幕下冰城的历史。

日本车队

1940年,一排满载的侵华日军的车队正在通过阿城的乡村道路,路边站着前来“欢迎”的小学生。排头的孩子戴着白手套,打着写有“阿城少年队”的旗子。旁边站着维持秩序的军警。

农夫

站在路边看着日本军车鱼贯而过的农夫,手里拿着伪满洲国的所谓“国旗”。这种旗子是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基础上制作的,与北京的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旗子遥相呼应。

女学生

举着旗子,站在路边列队的女学生,很多人都低着头,眼睛看着地面,她们被裹挟至此组成欢迎队伍,内心一定五味杂陈。

学校

在这组照片中,还出现了这样一张照片。看穿着应该不是同一天拍摄的,但是记录的也是“迎接”日军的场景。这是一座女子学校的门前,女教师们身披肩带,学生们站在旁边。

女工

站在路边的几个女工人,她们在一家小型的纺织厂内工作。毕竟年轻,一个个打扮的非常整洁。亮点是身后木板围墙上的涂鸦,写着一句全国通用的骂人话,或许这三个字最能表达出她们对鬼子的评价。

吃萝卜

在日伪的宣传品中,一直把伪满洲国称为“王道乐土”,但是这张照片却给这个论调一记响亮的耳光:三个站在路边的儿童正抱着水萝卜充饥,透过画面,就可以感受到这些孩子的饥饿。

俄国人

打着旗子拿着乐器迎接日本兵的俄国青少年。由于历史原因,当年有大量的俄国人生活哈尔滨。大多数在哈的俄国人都保持着中立,但也有不少亲日分子。

鬼子

如果俄国青少年是迫于日本人的淫威不得不作出欢迎的姿态,那么这些成年人就是心甘情愿地做日本人的帮凶。虽然不是日本人,但依旧可称之为“鬼子”。这些穿着日本军装的俄国人在照相时,手拄战刀的姿势动作都有鬼子的味道。

合影

一群俄国鬼子兵合影。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分子流亡到中国东北等地,其中有不少人聚集在哈尔滨。日本侵占东北之后,为了扩充势力,便充分利用这些白俄分子扩大国际影响力。

鬼子家庭

加入日本军队的俄国男子和其妻女,很有些“送郎”参军的意思。这种拍摄角度奇特,严重怀疑是日本人为宣传拍摄的画面。

合影

加入日本关东军的俄国人和亲属们的合影。参加日军的俄国人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有的则是出于对苏俄政权的仇视,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恢复从前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从图中这些人的穿衣打扮看,显然属于后者。

河边

两名穿着日军装的俄国人和时尚男女在河边的合影。这些士兵大多被编成所谓的 “白俄别动队” ,帮日本人从事侦察、情报收集以及在边境地区对苏联进行骚扰等工作。

植物园

哈尔滨植物园里的日本和服女子和俄国人。这座植物园的前身是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苗圃,主要用来为城市绿化和铁路沿线的植被育苗。1934年改为植物园,1945 年日本人投降后,更名为铁路公园。

天理村

哈尔滨东郊天理村的日本开拓民正在夹道欢迎日本士兵的到来。当时整个日本的国民几乎处在一种癫狂的状态,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皆是如此。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