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大审判现场,静得可怕。被告席上,一名特务低着头,等待最后的宣判。"死刑!"法官的声音刚落,这名叫黄茂才的特务突然站起来大喊:"我没有害过江姐,我还帮过她!"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谁能相信,一个渣滓洞的特务会帮助革命志士?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特务"竟然能说出许多渣滓洞里的秘密。他到底是在狡辩,还是另有隐情?为何28年后,他会被授予革命功臣称号?这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特务身份的真相
1948年的重庆,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一年春天,年仅二十出头的黄茂才从四川荣县来到重庆谋生。他出身贫农,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赡养。为了糊口,黄茂才在重庆城里四处打零工,不是卖苦力就是当学徒,但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茂才在茶馆里听说白公馆在招看守,待遇优厚。当时的他并不知道白公馆是什么地方,只听说是军统局的一个监狱。军统局在重庆城内威名赫赫,黄茂才虽然心存疑虑,但为了生计,还是硬着头皮去应聘。

通过熟人介绍,黄茂才被分配到了渣滓洞工作。渣滓洞位于歌乐山下,表面上是"军事管理处",实际上是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一座秘密监狱。黄茂才被安排在三层楼做看守,主要负责看管女牢房。
刚到渣滓洞时,黄茂才只是一名普通看守,连正式特务都算不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犯人送饭、看管监房、维持秩序。按照规定,看守不得与犯人交谈,也不能过问审讯的事情。
但渣滓洞的残酷很快就展现在黄茂才面前。犯人们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经常遭受非人的折磨。特务们动辄对犯人拳打脚踢,甚至用各种刑具进行审讯。这些场景让黄茂才感到不安,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1948年夏天,一批新的犯人被关进了渣滓洞。这些人大多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其中就包括了江竹筠、曾紫霞等人。与黄茂才以往见过的犯人不同,这些人举止从容,谈吐不凡,丝毫看不出是"罪大恶极"之人。

特别是当黄茂才得知曾紫霞的身世后,更是大为震惊。一个出身富贵的小姐,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为什么要反对国民政府?这些疑问在黄茂才心中不断萦绕。
渣滓洞的特务头子见黄茂才老实本分,渐渐开始信任他,让他负责传递文件和送饭。这个职务看似普通,却让黄茂才有了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犯人,也让他逐渐了解到了更多的真相。
在执行看守任务的过程中,黄茂才常常能听到牢房里传出的交谈声。那些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在谈论着理想、革命和新中国。他们的谈话内容让黄茂才开始思考:这些被称为"犯人"的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坏人?他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二、暗中传递的情报

1949年初,渣滓洞的形势愈发紧张。国民党当局加紧对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搜捕,审讯也变得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黄茂才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日常看守工作,他还被安排负责整理犯人的供词和文件。
一天,黄茂才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一份关于重庆地下党组织的材料。这份材料详细记录了军统特务对地下党进行搜捕的计划。按照规定,这类文件必须立即上交给上级。但黄茂才却暗中记下了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份材料让黄茂才意识到,许多无辜的人可能会因此遭到逮捕。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冒险将这个消息传递出去。黄茂才利用送饭的机会,在饭盒夹层中夹带纸条,将军统的行动计划告知了江竹筠等人。
消息传出后,重庆地下党组织及时转移,使得军统的一次大规模搜捕行动未能得逞。这次帮助让黄茂才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坚定了他继续帮助这些革命志士的决心。

随后的日子里,黄茂才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军统的情报。他利用看守的身份,留意特务们的谈话内容,记下审讯时间表,甚至设法打听到了一些重要犯人的转移计划。这些信息,都会通过各种隐秘的方式传递给狱中的地下党员。
为了不引起怀疑,黄茂才表面上仍然扮演着一个尽职尽责的看守角色。他按时完成分内工作,从不与犯人有过多交谈,甚至偶尔还要装作呵斥犯人的样子。这种伪装让他成功地避开了特务头子的怀疑。
1949年夏天,情况变得更加危急。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当局开始着手处理在押犯人。军统特务多次讨论处决政治犯的计划。黄茂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设法通知了狱中的同志。
然而,形势发展得比预想的要快。1949年11月,重庆即将解放,军统特务开始实施最后的疯狂计划。他们决定在撤退前处决所有重要犯人。黄茂才得知这一消息后,冒着巨大风险,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阻止这一行动。

他先是故意将处决令传递得很慢,然后又借故将一些文件弄丢,企图为犯人争取更多时间。但是,在军统特务的严密监视下,他的努力收效甚微。最终,包括江竹筠在内的多名革命志士还是被残忍杀害。
这段经历给黄茂才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虽然他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但他在那段黑暗时期所做的一切,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传递的情报,挽救了许多地下党员的生命,也为重庆地下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重庆解放后,黄茂才主动向新政府交代了自己在渣滓洞的经历。他详细说明了自己如何利用特务身份帮助革命志士,以及传递情报的具体过程。这些证词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证实,成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资料。
三、特殊的救助方式

在渣滓洞这座人间地狱里,黄茂才以特殊的方式帮助着被关押的革命志士。1949年3月的一天,他注意到江竹筠等人被关押的牢房漏水严重,地上积水将近一寸深。当时正值初春,天气寒冷,犯人们不得不蜷缩在墙角避水。
黄茂才借打扫卫生的机会,偷偷带来了几块砖头和一些稻草,放在牢房的角落。这些简单的物品,让犯人们能够避开积水休息。他还趁其他看守不注意时,将自己的棉衣塞给了几位年老体弱的犯人。
食物补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渣滓洞的伙食极其简陋,每天只有稀粥和咸菜。黄茂才在送饭时,经常想办法多带一些食物。他会在饭桶底部垫上一层馒头,或者在菜桶里多放一些咸菜。这些额外的食物,虽然不多,却能帮助犯人们维持体力。
当得知有犯人生病时,黄茂才会设法弄来一些简单的药品。他借口自己身体不适,从军统医务室领取一些常用药,然后趁送饭时偷偷递给需要的人。有一次,曾紫霞发高烧,他甚至冒险从外面买来退烧药,混在饭菜中送进去。

在审讯前,黄茂才常常设法提前通知犯人。他会在打扫牢房时,用脚在地上画出暗号,或者在送饭时轻声提醒。这些预警让犯人们能够有所准备,在残酷的审讯中保持清醒。
1949年夏天,渣滓洞的特务加强了对犯人的监视。黄茂才不得不更加谨慎。他开始利用打扫卫生的时间,将一些重要信息写在墙上,等犯人们记住后再擦掉。有时候,他还会将纸条藏在扫把的草结里,或者夹在门缝中。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黄茂才还想办法为犯人们争取一些基本的权利。当有犯人要求晒太阳时,他会主动向上级建议,说这样可以防止牢房潮湿,减少疾病发生。在他的争取下,犯人们每周能有一次短暂的晒太阳时间。
有一次,特务头子下令彻查牢房,要搜查犯人是否藏有违禁品。黄茂才提前得知消息后,趁夜深人静时,偷偷溜到牢房外,用石子敲打铁窗发出暗号,提醒犯人们及时处理可能暴露身份的物品。
随着形势日益紧张,军统特务对犯人的看管越发严格。黄茂才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他开始利用打扫走廊的机会,将一些重要消息用脚步声传递给犯人。三步代表一个数字,两步代表一个停顿,这种独特的暗号方式让他能够在无声中传递信息。
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黄茂才依然没有放弃帮助这些革命志士。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军统特务的一些行动计划通过各种方式透露给犯人。这些信息成为了许多革命志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重要支撑。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黄茂才的这些微小而重要的帮助,为囚室中的革命志士带来了一线希望。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充满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但他始终坚持着这种特殊的救助方式。
四、解放后的遭遇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渣滓洞的特务们纷纷逃窜,但黄茂才选择留下。他主动向解放军报告了自己在渣滓洞的经历,并提供了大量关于军统特务机关的重要情报。然而,由于身份特殊,他仍然被暂时关押审查。
1950年初,专案组开始调查渣滓洞的相关案件。黄茂才被多次提审,每次都详细交代自己的行为。他说出了军统特务机关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处决革命志士的具体过程。这些证词为后来查明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是,作为曾经的渣滓洞看守,黄茂才的处境并不容易。一些人认为他是军统特务,应该受到严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特务"这个身份意味着背叛与罪恶,即便他曾经帮助过革命志士。
1951年,专案组找到了几位在渣滓洞里幸存下来的革命志士。他们证实了黄茂才确实暗中提供过帮助。一位幸存者回忆,正是黄茂才传递的情报,使得许多地下党员躲过了军统的搜捕。另一位证人则提到,黄茂才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过药品和食物。
这些证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黄茂才的看法。专案组在详细调查后确认,他虽然表面上是军统特务,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帮助革命事业。1952年,黄茂才被释放,但仍然受到监视。
释放后的黄茂才被安排在一家工厂工作。他干活勤恳,从不抱怨。每当有人问起渣滓洞的往事,他都会实事求是地讲述,既不隐瞒自己的特务身份,也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1957年,一份重要档案被发现。这是一份军统特务的工作记录,详细记载了1949年前后渣滓洞的情况。档案中提到,有人在暗中破坏军统的行动计划,导致多次搜捕行动失败。这些记录印证了黄茂才之前的供述。
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黄茂才的真实身份逐渐被认可。1960年,组织上对他进行了重新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他在渣滓洞期间确实做了大量有利于革命的工作,对保护地下党员、传递情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再次让黄茂才陷入困境。有人翻出他曾是特务的历史,对他进行批斗。这段时期,黄茂才饱受折磨,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他依然坚持说出真相,讲述自己在渣滓洞的所作所为。
直到1970年代末,黄茂才的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组织上重新审视了他的案件,认定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特务身份掩护,实际上是在进行革命工作。1977年,他被正式平反,并获得了表彰。
这一年,已经年过半百的黄茂才终于卸下了长期背负的重担。他开始接受媒体采访,详细讲述那段隐秘的历史。他的经历成为了特殊年代的一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
五、晚年的历史见证
平反后的黄茂才开始致力于整理渣滓洞的历史资料。1978年,他应邀参加了重庆市政协的一次座谈会,详细讲述了渣滓洞监狱的内部情况。他提供的证词,为后来建立渣滓洞革命纪念馆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1980年,黄茂才协助重庆市档案馆整理军统特务机关的相关档案。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工作人员甄别和核实各类文件的真实性。通过他的协助,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正确分类和保存。
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黄茂才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1981年春,他根据记忆,带领调查人员找到了当年军统特务处决革命志士的几处地点。这些发现为确认烈士遗骸、修建纪念设施提供了依据。
1982年,渣滓洞革命纪念馆开始筹建。黄茂才成为了纪念馆的重要顾问。他多次实地考察,指认当年的具体场所,还原了监狱的基本格局。他的描述帮助设计人员准确复原了监狱的内部环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黄茂才开始在各地进行演讲。1983年至1985年间,他先后到访了多所学校和机关单位。在演讲中,他不仅讲述了革命志士在狱中的斗争,也说明了自己如何在特殊身份下进行帮助。
1986年,一部关于渣滓洞的纪录片开始筹拍。黄茂才担任了历史顾问,为影片提供了大量细节性的资料。他指出了一些历史细节的误差,确保影片能够真实反映当年的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黄茂才开始着手整理个人回忆录。1988年,他将自己在渣滓洞的经历写成文字,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这份回忆录后来成为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90年代初,一些历史研究者开始关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案。黄茂才的经历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他接受了多次学术采访,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1993年,黄茂才参与了一项口述历史项目。他用三个月时间,系统地回忆和整理了自己的经历。这些口述资料被录音保存,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档案。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黄茂才仍然坚持为历史见证工作贡献力量。1995年,他参与编写了一本关于渣滓洞历史的资料集,为书中的许多细节提供了准确的描述和补充。
1997年,已经年迈的黄茂才最后一次参观了渣滓洞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他对一些展览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希望能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真相。这成为了他为历史见证工作做出的最后贡献。
在黄茂才去世后,他留下的各种史料和证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资料不仅帮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也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渣滓洞纪念馆的一个展区专门介绍了他的事迹,成为了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