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八点的明发滨江新城,张阿姨举着手机在永辉超市生鲜区跳《最炫民族风》时,冷冻柜里的灯忽然暗了。这个陪了桥北人十四年的老伙计,在打烊前最后一次见证了南京阿姨们的仪式感——用广场舞告别即将消失的"遛娃胜地"。
2011年开张那天的盛况老员工还记得清楚:从鼓楼开来的D2路公交挤满提着购物袋的大爷大妈,刚摆上的鲜肉两小时抢光,收银台队伍能排到熟食区。那会儿河西还没万达,江北不见虹悦城,全南京人都知道"买海鲜到永辉"。
如今走过空荡荡的货架,海鲜池里只剩泛着绿藻的池水。曾经挤破头的特价区贴着"清仓五折"的纸条在风里飘,倒是称重台前电子秤还在倔强地报"请放商品"。住在明发三年的小李说:"上周想买包榨菜,转了十分钟没找到理货员。"
闭店通知贴出后,周边七个小区炸了锅。业主群里有人翻出2015年的老照片:暴雨天抢购的队伍从超市门口排到外滩广场,穿雨衣的大妈们抱着打折卫生纸笑得见牙不见眼。住在明发13年的王姐最怀念儿童乐园:"以前周末带娃能在这泡整天,现在孩子上大学了,乐园改成了无人收款机。"
转型阵痛早有预兆。对面金象城的盒马鲜生开业当天,永辉的客流量直接腰斩。年轻人开始用美团买菜,老年团被社区团购截胡,连最忠实的"抢菜天团"都转战抖音直播间。数据显示,南京传统商超近三年闭店率达37%,而仓储会员店销售额逆势增长89%。
但永辉的故事不该只剩唏嘘。新街口家乐福闭店时,大爷们集体在扶梯上合影;河西欧尚撤场那天,保洁阿姨在空货架间捡到二十年前的购物小票。这些消失的超市就像城市记忆的收纳盒,装着一代人的柴米油盐。
听说永辉原址要改造成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跳完最后一支舞的张阿姨擦了擦手机镜头:"等我家孙子买电动车,还得带他来这看看——当年他奶奶在这抢过三毛九的鸡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