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要求释放一死刑犯,董必武直奔中南海,毛主席叫总理来

风语轻吟 2024-12-17 18:08:52

1953年毛主席刚刚忙完工作,准备稍作休息,却被董必武急匆匆地打断。董必武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陈赓要求释放一名死刑犯,沈毅。沈毅原为国民党将领,因叛逃和贪污罪被判死刑。陈赓为何亲自请求释放他?沈毅的特殊身份和过往罪行让问题变得复杂。面对这一难题毛主席与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为哈军工引进沈毅,但也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是另有深意?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894年沈毅出生在江苏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3年他远赴法国里昂大学深造,专攻弹道工程。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沈毅心中始终怀有一个梦想:将所学带回祖国,贡献于国家的未来。

1929年学成归国,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身处战火纷飞的时代,科技人才不被重视,沈毅只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尽管他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然而当时“重武轻文”的风气让他无法施展才华。在军中多年他默默无闻,夜深人静时,常常感叹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全面抗战爆发后,沈毅被任命为特种兵团少将团长,后调任游击区司令。然而虽然他的职务一路上升,沈毅却深感迷茫和痛苦。在国民党军队的岁月里,他目睹了腐败、权谋和争权逐利的丑陋现象。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沈毅也曾做出一些违心的妥协和讨好,这让他内心十分纠结。

直到1938年沈毅与周恩来偶然相识。通过与周总理的交谈,沈毅逐渐被共产党坚定的理想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所打动。在周恩来的鼓励下,沈毅决定投身革命,并在同年10月带着家人前往延安。到达后沈毅被任命为八路军炮兵团参谋长,为八路军的炮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沈毅被调往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长兼炮工处长,致力于军工生产和装备发展,为东北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沈毅被任命为民航总局计划处处长,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然而这个职位让他逐渐堕落。在贪欲的驱使下,沈毅陷入了腐败的深渊,最终贪污金额巨大。随着“三反”运动的开展,沈毅的罪行被揭露,最终被判死刑。

就在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时,命运发生了转机。他得到了悔过的机会,但一切已为时过晚,沈毅深感悔恼。

1952年,斯大林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在中国建立一所集陆海空军为一体的高级军事学院。这是新中国的首次尝试,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选择了陈赓大将担任校长,肩负起创办这所军事院校的重任。

然而建校初期的困难远超预期。没有教材、没有校舍、甚至连合适的教师都很难找到。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中国形势复杂,蒋介石带着大量专家逃往台湾,留下的人才少之又少。陈赓不畏艰难,开始在全国各地奔走,四处寻找资源和师资。

为此陈赓他与下属和专家们常常深入交流,有一次陈赓与教育界人士周祖同、张述祖在恭俭胡同长谈。张述祖通过与陈赓的对话,发现他并非单纯想培养作战人员,而是希望建立一所能够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学院。为了支持陈赓的目标,张述祖提供了一份37位教授的名单,涵盖了弹道学等领域的专家。

张述祖的决策充满深思。他知道如果学院只是培养操作人员,这些专家就不必要参与,但陈赓的目标明确,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陈赓毫不犹豫亲自向周恩来总理请示,调动这些顶尖学者。

一次陈赓请了民航局的专家们到家里聚餐,大家聊得愉快。席间董绍庸提到一位曾在法国留学、精通弹道学的专家——沈毅。董绍庸认为沈毅若能加入哈军工,必定能为学院注入重要的学术力量。然而沈毅曾因贪污被判死刑,董绍庸不禁感到惋惜。

不久后这件事传到了陈赓耳中。他立刻找来了张述祖,了解沈毅的情况。张述祖向他详细说明了沈毅的才华与过错。陈赓听后深感惋惜,但他仍然坚持:“人才难求,失之易,得之难。我们是否可以给他一次机会?”张述祖惊讶于陈赓的决心,他没想到陈赓竟然会想要这样一个“罪犯”来教授军事课程。

然而陈赓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负责此事的同志,要求尽全力保住沈毅的生命。面对陈赓的请求,对方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也明确表示:“如果你要这个人,必须保证他能够改造过来。

在得到陈赓的肯定后,对方还特别提到:“此事关系重大,我们还需要董老的支持。”于是陈赓找到董必武同志,请他在此事上提供帮助。董必武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表示自己需要向毛主席请示。于是,董必武立即前往中南海,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情况。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召集了周恩来等人讨论。经过深入的讨论,周总理直言:“这个问题确实棘手,但陈赓的观点也有道理,国家急需高端技术人才,我们是否可以给沈毅一个机会?”最终毛主席决定,沈毅可以戴罪立功。

几天后沈毅被带到陈赓面前,仍带着手铐脚镣。当沈毅走进办公室时,负责押解的工作人员将他带到陈赓面前,并冷冷地说:“这人以后就交给你们哈军工管了。”陈赓并没有丝毫怯步,他签字确认后,便示意工作人员摘下沈毅的手铐脚镣。

沈毅站在那里,感到一阵羞愧与自责。几个月前,他还身陷囹圄,身无寸铁,而今天,站在他面前的陈赓,给予了他重新开始的机会。他的双手已因长时间的手铐和脚镣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沈毅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决心,他对陈赓的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只能低下头,默默地流泪。

陈赓看出沈毅的心情,轻声安慰道:“沈毅,我们保你出来,是希望你能用你的专长继续为人民工作。明天我们送你去哈尔滨,到哈军工后,你负责翻译科技情报资料,一边工作一边改造,重新做人。

沈毅的泪水早已涌上眼眶,他扑通一声跪倒在陈赓面前,哽咽着发誓:“你们给了我一条生路,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立功赎罪。”陈赓赶紧将沈毅扶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好好工作,来日必有回报。

随即陈赓下令将沈毅安全护送到哈军工,并交给政治部保卫部进行管理。由于沈毅曾是罪犯且拥有一定的特殊才能,他的管理十分严格,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尽管如此沈毅并未辜负陈赓的期望。

沈毅在哈军工的岁月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他的“弹道轨迹修正法”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方法,提升了30%的准确度,为炮兵部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这一创新让我国的军事技术实现了突破。

1956年财务处的工作人员带着工资和补贴找沈毅,他却坚决拒绝:“我不能再碰钱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领取一分钱工资,每当用餐时,他都只用工作证记账。这一行为传到了陈赓将军耳中。

将军特地找沈毅谈话:“工资是你应得的,组织也原谅了你的过错。”沈毅回答:“我欠国家的,这辈子也还不完。”他将所有工资捐给学校,成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1957年第一批受助学生收到助学金时,根本不知道这笔钱的来源。

沈毅的生活极为简朴,常常工作到深夜。一次一位年轻教师看到他伏案翻译资料,沈毅指着堆积如山的笔记说:“这是最新的法国弹道学研究,我在翻译。”这些资料最终被整理成《现代弹道学基础》,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的弹道学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1960年沈毅迎来了特赦。接过特赦令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还能继续留在学校教书吗?”他继续潜心教学,成立了弹道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1965年,沈毅的一位老学生从北京专程来看他,带来了一个由高精度弹道计算仪制作的弹道模型。沈毅看着模型激动地说:“现在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自主研发了。

晚年的沈毅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住在学校的普通家属楼里,所有的退休金除了基本生活费外,全部捐给了助学基金。1972年沈毅因病去世,享年78岁。整理他的遗物时,人们只发现了一个旧皮箱,里面是几十年来的教学笔记和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书,成为我国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

哈军工的招生,一直是低调而严格的,要求极为苛刻,往往被视为“隐秘的圣地”。那时哈军工的声誉甚至超越了清华和北大,成为顶尖人才的聚集地。陈赓深知国家的未来在于教育与科研,尤其是军事领域的领先。他曾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他尊敬每一位教授,视他们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保障教授们的工作与生活,陈赓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甚至亲自解决他们的政治和党籍问题。沈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陈赓的关怀下曾因贪污被判死刑的沈毅得到了重生,还因表现优异获得了减刑和特赦。

在陈赓的领导下,哈军工从一所普通的军事院校,迅速发展成了国家的科技重镇,为“两弹一星”的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然而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去世,享年58岁。临终前他还在整理自己的战斗经验,希望能将其总结成书,但未能完成。

哈军工在1970年拆分,成为“军工六校”,继续在科研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陈赓的精神,也永远镌刻在这些学府和每一位学者的心中。

中青在线:一起缅怀陈赓院长!

中国新闻网消息:陈赓用人可有一套艺术呢,他把“死刑犯”要过来,还把火箭专家给抢过来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