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咏秋景诗,丽绝韵绝,绘影绘色,开篇即为千古名句

幸福有味是清欢 2024-10-31 04:51:10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悲壮,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无情。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抒发了自己沦落天涯的慨叹。

读一首备受后人称道的写景诗《暮江吟》,语言清丽,绘影绘色,堪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暮江吟

唐 ·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意】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霞光铺满了水面,江面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碧绿的色泽,一半则泛着红艳艳的波光。

尤其可爱的是九月初三之夜,江边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犹如镶嵌在绿草上的粒粒珍珠。一弯新月缓缓升起,宛如一张精巧的弯弓,悬挂在夜空。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22年,此时的白居易已步入仕途多年,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务,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避免被卷入牛李党争,自求外任,被派往杭州担任刺史。离开朝廷后,白居易心情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这首《暮江吟》。

【简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

此诗开篇即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铺展在宽阔的江面上,霞光铺满了水面,仿佛给宁静的江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残阳”,即将落山的太阳,光芒柔和而温暖。

“铺”字用得尤为巧妙,给人一种境界缓缓展开,由近到远的感觉。夕阳余晖如同一块金色的绸缎,轻轻铺展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既表现了夕阳余晖的广阔与柔和,又暗示了江面的平静与宽广。

“半江瑟瑟半江红”

意思是,江水一半呈现碧绿的色泽,另一半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两种色彩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夕阳斜照下,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

江面上受光不均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被夕阳直射的海水呈现鲜艳的红色,而没被夕阳照亮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碧绿”与“红”色彩对比强烈,使得江面景色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时的江面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可怜九月初三夜”

意思是,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啊,它带着初秋的凉爽与宁静,让人心生欢喜。

“可怜”在此处并非表示可怜或同情,而是可爱、值得怜爱的意思。诗人用这个词来表达对九月初三夜晚的喜爱与赞美。

九月初三,正是秋意渐浓、气候宜人的时候,夜晚的凉爽与宁静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露似真珠月似弓”

江面的美景令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才发现眼前呈现出更为美好的境象:

露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颗颗珍贵的珍珠镶嵌在草叶上;而一弯新月,犹如一把精巧的弓,悬挂在夜空中。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为“露珠”、“弓”赋予诗意与美感。

夜晚的露水似“真珠”,描写出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的圆润和晶莹。“弓”字则描绘了新月初升时的形状。

晶莹的露珠与弯弯的新月共同构成一幅静谧而秀美的秋夜画卷。

【结语】

这首诗,将夕阳西下、晚霞映江的绚烂景象,与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迷人夜景相组合,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唐宋诗醇》评价其“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end-

1 阅读:34

幸福有味是清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