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变得坚韧,而不是轻言放弃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8-11 20:12:30

我们常常听到“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话语,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据统计,高达 70%的人在面对挑战时会在短时间内选择放弃,不管是学习新技能、减肥健身,还是追求梦想,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却不到 2%。

曾经,我也怀揣着一个炽热无比的梦想,它宛如心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梦想初现的那一刻,满心皆是憧憬与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让行,我坚信自己定能披荆斩棘,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去拥抱那美好的未来。

然而,短短几个星期过去,现实的琐碎与挫折如潮水般汹涌袭来。每一次的努力似乎都石沉大海,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每一次的尝试都仿佛撞在无形的墙壁上,毫无进展。渐渐地,我开始感到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我不禁自问:为何坚持如此艰难?当初的热情为何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是我太过脆弱,还是梦想本就遥不可及?内心的痛苦如藤蔓般肆意蔓延,紧紧缠绕着我的心。我实在不明白,当初信誓旦旦的决心,怎会这般轻易就被磨灭?是我努力不够,还是命运存心捉弄?望着那渐行渐远的梦想,我的眼中满是迷茫与无助,不知该继续挣扎前行,还是就此放弃,让它成为永远的遗憾。

放弃,沮丧

实际上,我们的每一项能力,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心理素养。比如出色的沟通能力,其背后往往是自信与开放的心态在支撑。再比如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的是冷静与坚韧的心理素质。面对复杂棘手的问题,唯有保持冷静,才能清晰地剖析局势,找准问题的关键。又比如出色的领导能力,需要有担当与包容的心理素养。担当意味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团队决策并承担责任;包容则体现在能够接纳团队成员的不足,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从而凝聚团队的力量。

这些心理素养如同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基石,默默支撑着我们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而放弃,毫无疑问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那么,能够让我们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心理素养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自我效能。

一百多个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能够预判工人的生产力。当面临问题时,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工人会展现出坚韧的品质,他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非一味质疑自己能力不足。持续的努力加上不懈的坚持,便能铸就成就。而每一次成就的取得,都会使自信得以增强。

自我效能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引发一连串的优良素养: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冷静对待一切困难,自信满满、充满活力,直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而后,这种优越感又会促使自身更加坚韧,形成良性循环。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效能呢?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到 20 世纪末已成为教育界的关键理念。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往往更具韧性。在生活的种种挫折与困境面前,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不轻易被困难打倒。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群相比,他们更少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漩涡。凭借对自身能力的坚定信念,他们也更容易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坚强

心理学家利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下意识地给 90 个老年人展示“有激活性的”(能起到启动作用的)消极或积极的与年龄相关的词语。他以 0.066 秒的时间间隔展示一系列词语,如“下降”“遗忘”“衰老”,或者“明智”“聪明”“有学问”。这些老年人仅仅下意识地感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展示积极的词语会让他们的“记忆自我效能”(对自己记忆能力的信心)有所提高,而展示消极的词语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同时,利维还指出,在中国,老年人普遍有着积极、受人敬仰的形象,所以他们的记忆自我效能感可能更高,相比西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更少出现记忆丧失的情况。在这个实验中不难发现,同样的词汇,在自我效能较高的人眼中,永远充满积极乐观;而消极的人,则始终关注令人沮丧的一面。

就像《破茧成蝶》中的主角小张,在一场工厂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和双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用耳朵学习外语,用鼻子感知世界的美好,并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小张没有向命运低头。他还有耳朵能聆听知识的声音,还有鼻子能感受世界的气息,这些看似平常的器官,在他那里却成为了希望的象征,成为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武器。

相比之下,我们中的一些人,身体健全,拥有着小张梦寐以求的完整肢体,却在面对一点点困难时就轻言放弃。我们真的应该深刻反思,放弃真的是因为外部的阻碍无法跨越吗?还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消极心态,自己给自己筑起了无法逾越的高墙?

罗素曾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从这个故事和这个实验,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它们都在表达同一个结论:人们总能找到“希望”。有人可能失去了手,但会想到自己还有脚;倘若不幸失去了手脚,也会意识到还有其他器官可以感受世界。也就是说,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能够凭借积极的想法迅速得以调整和恢复。

这就如同我们平时安慰他人的话:“你现在已经这个样子了,日子还得过啊,你有孩子,也有其他健全的部位,这些都意味着一种念想,一种希望。”当面临困境时,只要怀揣希望,便能拥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便能从痛苦和绝望中挣脱出来,重新拥抱生活。

积极的迎接阳光

这种积极的力量妙不可言。虽说它不一定能让人飞黄腾达,但真的可以让人从逆境中重生,重新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如此,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心情和状态比常人更豁达,也更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其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低 50%以上。比如,心理学家 Seligman 教授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兵中,那些表现出较高水平积极心态的士兵,在高强度训练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更低。这些生动的例子无不证明: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法宝。

其实,在我看来,放弃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偏见,是失去希望的心态反应。然而,从更理智的角度来讲,是我们没有积极去寻找希望罢了。

因此,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挑战和困境,我们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人生的突破口。让希望的火种在内心深处永远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当希望常驻心间,我们便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以更有力的心态去直面风雨,跨越坎坷。

我们要明白,放弃只是一时的逃避,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痛苦。而怀揣希望,勇往直前,才是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门。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紧紧抓住希望的缰绳,驾驭生活的马车,驶向美好的未来。

0 阅读:19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