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我用这一副对联导入

毒小寨文化 2024-11-14 09:35:06

《屈原列传》;我用这一副对联导入

上《屈原列传》的时候,我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据说这是清乾隆时期一位叫秦瀛的举人写的,借花献佛,用此导入,学生也不傻,自然知道是写屈原的,但我紧接着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写屈原的呢?

挽人的对联,自然要和所挽之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在表意的同时能“告诉”别人你挽的是谁,不能直说,但线索要足够清晰,这副对联的线索就很多。

首先是“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据说是屈原为身死秦国的楚怀王所写,呼唤王魂归来,深切体现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

接着是“香草”,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王逸在《<离骚>序》里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说通俗一点,就是屈原善用比喻,以物起兴,用香草(如兰、芷、杜衡、蕙、杜若、辛夷)美人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来比喻奸佞之人。

这也可以理解成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托物言志,用物来喻人,渐渐地很多物就有了相应的情感指向和文化意蕴,正如周敦颐所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就是“香草美人”的传统。

再下来是“三户地”,这是一个典故,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楚国人的复仇心理很强,一直对自己被秦所灭耿耿于怀,指天发誓,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是楚国人,这似乎就此成了一个魔咒(梗),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打的旗号是“张楚”,刘邦项羽起义拥立的是楚怀王孙子,就连陆游也写过“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因此“三户地”指的就是楚地,那这副对联写的是楚国人。

下联开头的“呵壁”指的就是《天问》,王逸《<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此后大家便用“呵壁”代指《天问》,失意者发泄胸中愤懑之意,“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只是屈原的“天问”谁能够接得住呢?谁能够回答呢?

“湘流”当指湘江,屈原在汨罗江抱石投江,而汨罗江就是湘江的支流,在湘北汇入湘江,此处的“湘流”也即是屈原的投江处。

“九歌”指屈原的作品《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是屈原的名篇,是屈原在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代表了《楚辞》浪漫主义的风格。

综上,这副对联里流露出的线索不可谓不多,把这些线索梳理出来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屈原,也是一种以线串点的有效学习方法。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