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个时候了,房地产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翔哥说房子 2025-04-30 17:16:38

4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句关于资本市场与房地产的表述引发业界关注: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看似寻常的政策表述中,"股市"首次超越"楼市"排在前面。这种顺序调整绝非文字游戏,而是释放出政策层对两大核心资产定位的微妙变化。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2025年,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作用被提升至新高度。而房地产政策虽未退居次席,但其逻辑已从"单独托举"转向"协同稳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股市总市值达96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78%,较2019年翻了一番。尤其在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股市的"预期晴雨表"功能愈发重要。

2025年3月A股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超200亿元,直接导致上证指数两日下跌4%,反映出外部冲击对市场信心的影响。政策层将"稳定股市"前置,本质是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来筑牢经济预期防线。这种定位转变有深层逻辑支撑。

·首先股市连接着5000万企业股东和2亿个人投资者,其财富效应直接影响消费意愿。2024年股市上涨周期中,偏股型基金持仓投资者月均消费支出增长12%,而下跌周期中这一数据降至3%。

·其次注册制改革后,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2025年一季度科创板融资额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35%,成为硬科技企业的"输血站"。政策层显然希望通过稳定股市,为"科技突围"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

尽管排序调整房地产的"压舱石"地位并未改变,2024年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GDP贡献率仍达16%,3800万建筑工人、2000万中介的就业依赖楼市稳定。此次表述变化更多是政策工具的优化--从过去"楼市优先"的单极驱动,转向"股楼协同"的双轮稳定。地方层面的动作印证了这一点。

4月以来杭州、南京、青岛等15个重点城市密集出台楼市新政:杭州调整核心城区契税政策,购买二套房契税税率从3%降至1%,500万房产直接节省10万元购房成本,带动4月上半月二手房带看量激增40%;南京放宽浦口、六合等非核心区限购,首付比例降至20%,新政首日区域新房到访量翻倍。这些政策不再追求"大水漫灌",而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限购边界等"精准滴灌"方式,激活合理购房需求。

国常会的表述调整为接下来的政策组合拳埋下伏笔。业内人士透露,4月底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或将明确两大方向:

·一是设立2000亿元资本市场稳定基金,重点扶持券商自营和险资入市;

·二是扩大楼市松绑"试验田",允许二线城市自主调整限购房贷利率下限。

这种"股楼联动"的政策设计旨在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对冲楼市调整的短期阵痛。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处于"政策红利前夜",以杭州为例契税调整后改善型换房成本下降15%,3月至今已有超3000组家庭启动"卖旧买新"流程。滨江区次新房成交周期从50天缩短至35天。

但需注意区域分化,核心城区优质资产因政策利好更具流动性,而远郊板块仍面临去化压力。郑州、唐山等库存高企城市的新房折扣力度持续加大,部分楼盘实际成交价较备案价低25%。

此次表述调整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动两大市场回归本质。股市告别"政策市"依赖,通过注册制、退市制度等改革强化市场定价功能;楼市摆脱"单边刺激"路径,转向"租购并举"、"品质升级"的新发展模式。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核心区住房换手率达12%是远郊的4倍,反映出市场正在自发筛选优质资产;而A股中高分红低估值的蓝筹股持仓比例提升至45%,显示投资者更青睐业绩稳定的价值标的。

站在年中节点回望,政策层的"顺序之变"实则是发展逻辑之变--当房地产从"高速扩张"转向"平稳健康",当资本市场从"边缘配角"成长为"核心枢纽",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重塑。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政策表述的细微变化,不如把握两大市场的核心逻辑:股市看业绩,楼市看地段。在"股楼协同"的新周期里,真正具备内生价值的资产才能穿越政策周期,成为抗跌保值的"硬通货"。

这场看似不经意的表述调整实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从"楼市优先"到"股楼并重",变的是政策工具的组合方式,不变的是"稳定大局深化改革"的核心诉求。在不确定性加剧的2025年,这种政策微调释放的信号值得每个关心经济走向的人细细品味。毕竟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靠政策"保驾护航",而是源于市场自身的健康与韧性。

0 阅读:121
评论列表
  • 2025-05-01 18:01

    房地如不能企稳发展,股市、金融乃至经济可能将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