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深秋,北方的苍穹格外辽远开阔,澄澈的蓝天似一块无边的蓝宝石,高悬于大地之上。吴邻西静静伫立在营区门口,目光缓缓扫过那片无比熟悉的训练场。微风拂过,他的耳畔隐隐约约回响起往日激昂嘹亮的军号声,声声入耳,将他的思绪一下拉回往昔。
在十多年的军旅岁月里,桩桩件件都还鲜活地印在他的脑海,就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清晰。最后一次整理军装,吴邻西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着。肩章上的星星依旧熠熠生辉,胸前的勋章依旧光彩夺目,可不久之后,这些承载着他无数荣耀的物件,都将成为过去,封存进记忆的深处。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内心翻涌的波澜平静下来,却发现那股离别的情绪如影随形。
“小吴。”首长那熟悉的声音骤然响起,将他从沉思中拉回现实,“转业手续都办妥了?”吴邻西轻轻点了点头,双手接过首长递来的文件袋,沉甸甸的。他清楚,这里面装着的不只是几张文件,而是他整个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
收拾行李的时候,吴邻西在柜子里翻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他刚入伍时的模样,青涩稚嫩的面庞上,每一寸轮廓都写满了坚毅与执着。他深吸一口气,把照片小心地放进上衣口袋,拉上行李箱拉链,他知道一段崭新的旅程即将拉开帷幕……
刑侦陷困局,思维破冰
2017年12月底,转业到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机投桥派出所的第一天,吴邻西就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氛围与军营完全不同。当崭新的警服穿在身上,他站在镜子前,眼神专注而认真,仔仔细细地整理着警徽的位置,那一丝不苟的模样,恰似当年整理军装时的情景。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吴邻西习惯了军营里的一切:整齐划一的作息,令行禁止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而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吴哥,早啊!”推开派出所刑侦办公室的门,此起彼伏的问候声让吴邻西有些不适应。在部队,下级见到上级要立正敬礼,而这里,同事们随意地打着招呼,甚至还有人端着稀饭、馒头边吃边聊。
吴邻西皱了皱眉,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他赶紧低头开始整理。就在这时,副所长税岗走了进来。
“邻西,正好你才来,这个案子你先学习、跟进一下。”税岗递过来一叠材料,“昨天发生多起摩托车被盗案,你带人去查查。”
吴邻西立即起身立正:"是!保证完成任务!"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吴邻西这才意识到,自己又用了部队的习惯用语。他尴尬地坐下,翻开案卷,却发现里面的内容让他一头雾水:缺少多段监控视频,少了几名被害者的询问笔录,甚至现场勘查报告的细节还未补齐。
“这......”吴邻西忍不住拍案而起,“案件怎么缺这么多东西?”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事们面面相觑。
吴邻西意识到自己失态了,默默坐下。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仔细研究案卷。然而,越看越觉得无从下手,面对这些琐碎的线索,他竟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吴哥,要不要带人去现场看看?”年轻的辅警陈佳伟凑过来问。
吴邻西点点头。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地方案件的侦破工作。来到案发现场,他习惯性地想召集所有人员集合整队,却发现同事们已经各自散开,有的查看监控,有的走访群众,有的拍照取证。
“吴哥,你看这里。”陈佳伟指着地上几道浅浅的轮胎印,“嫌疑人可能是从这个小巷子进来的。”
吴邻西蹲下身,仔细查看。他顺着轮胎印的方向,发现了几滴不起眼的油渍。
“这是......”吴邻西眼前一亮,“被盗的摩托车漏油!”
顺着这个线索,他们根据油渍的散布情况在“天网”监控中一路跟踪,很快就锁定了嫌疑人藏身的地方。当吴邻西带队冲进嫌疑人藏身的出租屋时,却发现屋里空无一人,只有几辆被拆解的电动车。
“让他跑了!”吴邻西懊恼地一拳砸在墙上。在部队,他习惯了直来直去的战斗方式,可面对这些狡猾的犯罪分子,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回到派出所,吴邻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死板了?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工作方式?
就在这时,老刑侦民警毛建兴推门进来:“邻西,别太沮丧。办案子就是这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
吴邻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那天起,他开始观察同事们的工作方式,学习他们的办案技巧。他不再一味强调纪律和效率,而是学会了倾听和沟通。
渐渐地,吴邻西发现自己的思维在发生变化。他开始理解,为什么同事们办案时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走访群众,为什么要耐心等待最佳抓捕时机。
独破吸毒案,华丽蜕变
谁也没想到,第一次独自破案的时刻来的如此之快。
2018年6月的一天夜里,恰逢吴邻西值夜班,刚过12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他迅速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报案人的声音:有人在辖区某个出租房里吸毒。他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放下电话,他迅速整理好装备,带上执法记录仪、手铐等,和几名辅警兄弟赶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吴邻西发现出租屋位于小区一楼,房间里面透出一丝昏暗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靠近,凭借着在军队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和警惕性,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房间虽只有一个出口,但翻过窗户就和小区外的马路只有一墙之隔,吸毒人员能借此逃匿,所以冲进房间后必须堵住临街的窗户,速战速决。
在和同事们商量好对策后,吴邻西让物业以有人投诉噪音扰民为理由敲开了出租屋的门。刹那间,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出租房里烟雾缭绕,几个身影正围坐在一起,神情恍惚。看到有人进来,他们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惊慌的神色。吴邻西大声亮明自己的身份:“警察!都不许动!”这一声怒吼,带着军人的威严和警察的气势,让那几个吸毒人员瞬间僵在原地。
突然,其中一个吸毒人员猛地起身,试图从旁边的窗户逃跑。吴邻西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过去,将其按倒在地。在军队里接受的体能训练和格斗技巧,在这一刻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迅速给这个吸毒人员戴上手铐,然后转身和同事们一起控制住其他几名吸毒人员。
接下来,吴邻西开始对现场进行搜查。他发现了一些吸毒工具和少量毒品,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同时,他通过对讲机向派出所汇报现场情况,请求支援。
等待支援的过程中,吴邻西开始“套”这些吸毒人员的话,试图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关于毒品来源和“上家”的信息。这些吸毒人员一开始还心存侥幸、不愿配合,但在吴邻西的强大震慑和耐心劝导下,最终还是开口交代了。
支援警力很快赶到,吴邻西将现场情况和收集到的证据一一交接。此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一夜未眠的他,脸上却露出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这次独自处理吸毒案件,对吴邻西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他从军人到警察转变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历练。
转战指挥室,责任升华
在刑侦岗位上的日子里,吴邻西参与破获了许多案件,他的严谨细致和敏锐洞察力让同事们钦佩不已。2023年年底,由于吴邻西工作出色,所支部将其调到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这里是派出所的“中枢神经”,承担着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等重要职责,工作繁杂琐碎,却对维护辖区治安起着关键作用。刚到综合指挥室时,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类信息和复杂的指挥调度流程,吴邻西感到有些应接不暇。但他很快调整状态,凭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迅速梳理出工作思路。
“叮铃铃——”2024年1月的一天早上,急促的报警铃声划破清晨的宁静。
“吴哥,某小区有人报警说孩子不见了!”接警员罗磊喊道。
吴邻西立即进入状态:“调出小区所有出入口监控,通知巡逻组前往现场寻找。”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像在指挥一场战役。
在随后的十分钟里,吴邻西盯着监控画面,眉头紧锁。突然,他指着画面一角:“这里,放大。”画面中,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正跟着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女人往小区外走。
“这不是张嬢嬢吗?”吴邻西认出了女人,“她是小区保洁员。”
吴邻西立即从物业那里要来了女人的电话:“张嬢嬢,我是派出所的吴邻西。你身边是不是有个小男孩?”
电话那头传来女人慌乱的声音:“吴警官,这是我孙子,他爸妈上班去了,我带着他上班......”
“张嬢嬢,家长报警说孩子不见了。以后这种情况要提前给子女说一声。”吴邻西松了口气。
除了日常的监控和调度工作,吴邻西还经常面临各种突发紧急情况。2024年夏天,辖区遭遇了罕见的暴雨袭击,道路积水严重,交通陷入了瘫痪。许多车辆被困在水中,行人也被困在街头,情况十分危急。
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吴邻西和同事们一方面通过监控视频了解各个路段的积水情况,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市民避开危险区域;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交警、消防、城管等多个部门,组织救援力量。在救援过程中,吴邻西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不断收集和传达各种信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辖区的交通秩序逐渐恢复了正常,群众也无一人伤亡。
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的日子里,吴邻西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和误解。有时候,因为工作繁忙,他无法及时满足群众的一些诉求,遭到群众的抱怨和指责。但吴邻西始终保持耐心,认真倾听每一个群众的声音,努力改进工作。他深知,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关乎着辖区群众的幸福安宁。
如今,走在街头,吴邻西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步伐。看到需要帮助的群众,他会第一时间上前询问;遇到违法犯罪,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说:“无论在哪个岗位,我永远是一个兵。”夜深人静时,吴邻西常常翻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军营里的点点滴滴,警营中的日日夜夜,都化作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知道,这份坚守,这份担当,将永远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文:赵芸 周泽康 图:邱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