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2岁编程“小孩哥”圈粉5万,爸爸:没鸡娃,兴趣是关键

星河映月明 2025-03-28 12:26:03
武汉那个12岁、靠编程圈粉5万的“小孩哥”,火了。挺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年头,小学生都这么卷了吗?也有人酸溜溜地来一句:“肯定又是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少不了爹妈砸钱鸡娃。”

但故事反转的地方就在这儿。孩子爸爸说了,真没鸡娃,没引导,纯粹是孩子自己感兴趣。幼儿园玩电烙铁,小学自学编程,这技能树点的,让不少大学生都直呼“卷不过”。这就有点意思了。现在“鸡娃”这个词,简直成了教育焦虑的代名词。但这个“小孩哥”的案例,好像又在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来了,真的是这样吗?先说说这个“小孩哥”本身。5岁玩电烙铁,小学“手搓”电脑,这可不是一般家庭能提供的环境。他爸是计算机工程师,家里摆满了各种设备和书籍。

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天然的优势。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孩子自身的努力。他能坐得住,能沉浸式学习,这都是难得的品质。但如果没有那个“起点”,没有那个“环境”,他可能还在玩泥巴呢。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神童”故事的时候,先别急着焦虑。与其想着怎么复制他的成功,不如先看看自己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另一方面,这个“小孩哥”的走红,也反映了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渴求。你看,连大学生都来请教他,电子企业也抛出橄榄枝。这说明什么?说明社会需要实实在在的技能,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问题也恰恰在于,我们对“技术”的理解,是不是过于狭隘了?

现在一说“技术”,好像就只有编程、AI、芯片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但实际上,技术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一个木匠的精湛手艺,一个厨师的独门秘方,甚至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刻理解,都是技术。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地拔高某些“技术”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技术”的重要性?而且,当所有人都涌向编程、AI这些热门领域的时候,会不会造成另一种“内卷”?当大家都只会写代码的时候,谁来思考代码背后的伦理问题?谁来关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数据,说中国程序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真正能做出创新性产品的却不多。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教育体制、创新环境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我们是不是太过于追求“有用”,而忽略了“无用”的价值?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学习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那个“小孩哥”很厉害,但他未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编程,还有更多。而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要急着被他“卷”。与其焦虑地逼孩子学编程,不如多花点时间,陪他们看看书,聊聊天,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毕竟,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旅程。重要的不是跑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远,看得有多美。所以,别再问“怎么才能培养出编程小能手”了。先问问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吧。这才是更重要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