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就这么难呢?前几天跟一位老同学吃饭,她愁眉苦脸地跟我吐槽,说她儿子上了大学,整个人跟变了个人似的。没啥目标,每天就是上课、吃饭、睡觉,问他以后想干啥,他就一句“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宿舍里其他人更夸张,天天打游戏,逃课挂科是常态。她儿子算是好的,起码还能按时上课,不挂科,但就这样,她还是觉得焦虑。我听着也挺感慨的。想当年,咱们上大学那会儿,虽然也迷茫,但起码还想着以后要干一番大事业。现在呢?怎么感觉“摆烂”、“躺平”成了大学生里的流行词了?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不是一句“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了”就能概括的。说白了,很多大学生不是不想奋斗,而是不知道为啥奋斗。专业是家长选的,兴趣是模糊的,未来的路更是看不清。就像我同学的儿子,明明是个文科生,硬是被逼着学了会计。结果呢?学得痛苦,也没啥热情。

这种情况下,能按时上课不挂科,已经算不错了,你还指望他有多大的动力?而且,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就业形势又严峻。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发现学的东西跟实际工作根本不搭边。与其费劲巴拉地卷来卷去,还不如躺平算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生们就该彻底放弃。毕竟,青春就这么几年,躺平了就啥也没了。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呢?我觉得,家长们得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了?是不是把成绩和分数当成了唯一的标准?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像我同学,她一直觉得会计是个好专业,稳定、赚钱。但她儿子根本不喜欢,学起来自然没劲。

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能早点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不是情况就会好很多?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生涯规划。说实话,以前我都没怎么听过这个词。但现在看来,这玩意儿还真挺重要的。它不是简单地帮孩子选个专业,找个工作,而是要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像给孩子装了个GPS,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怎么去。

当然,生涯规划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家长要放下控制欲,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老师要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孩子了解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孩子自己也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其实是他们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投射。小时候想当科学家,没当成,就逼着孩子去学理科;年轻时想赚大钱,没赚到,就逼着孩子去学金融。这种“替孩子圆梦”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迷茫。

而且,现在社会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成绩和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忽略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这就像把所有人都放在一个模子里,让他们按照同样的标准去竞争。结果呢?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和压抑。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这背后,是他们长期承受的压力和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这种情况下,摆烂就成了他们无奈的反抗。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够努力”时,是否忽略了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影响?所以,要解决大学生迷茫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改变观念,尊重孩子的选择;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社会要营造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说到底,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起点。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在迷茫中迷失,而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