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砸10亿河南“造车”,郭台铭打错了算盘

优视汽车 2024-07-31 10:51:35

许久没有动静的富士康造车又有了新进展。

7月24日,鸿海科技集团传来重磅消息,其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同河南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河南省政府将支持富士康在郑州建设新事业总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储能电池、数字医疗和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

另外,今年年初,富士康已经注册了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注册地为河南郑州航空港区。这家公司由富士康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经营范围大致包括零部件、新材料以及汽车整车销售等。

结合这两条消息,信号很明确:富士康要在河南“造车”。

一年前,富士康铁了心计划出走印度,更直接把大陆生产基地关停,但是现在富士康竟然想吃回头草,啪的一声把十个亿砸桌面上。看来,搞制造业还是离不开大陆。

富士康的“算盘”

别看富士康是代工出身,但在汽车圈也已经是一个老玩家了。

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以3.7亿元收购台湾安泰电业,制造电瓶线、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电子用品,借势进入汽车行业。随后,富士康先后挤进了特斯拉、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的供应链体系。

这些年,富士康自己搞过电动车租赁公司;和腾讯、和谐汽车共同出资孵化过拜腾、爱驰两个新势力品牌;与菲亚特·克莱斯、裕隆集团、吉利汽车都成立过合资公司;还收购了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的工厂。虽然没有造车,但也算是混迹于造车圈内。

2021年,富士康一口气发布了三款与裕隆合作开发的电动车,亲自走上造车之路。三款车的型号分别是Model C、Model E和Model T,高度“致敬”特斯拉。2022年,又推出了两款车型,跨界SUV Model B和皮卡电动车Model V。

不过,富士康要卖的不是自己卖挂着“富士康”牌的电动车,而是向所有造车企业售卖富士康的MIH纯电平台,以及一整套从设计研发到生产代工的标准方案。

毕竟是IT界的代工巨头,富士康骨子里的基因还是想把做手机OEM模式搬到汽车行业,做汽车行业的代工巨头。

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电子的常年萎靡不振。富士康的营收压力与日俱增,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迫在眉睫。代工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了富士康的希望所在。

但是,几款样板车发布并没有在行业内激起什么水花,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车的存在。富士康还需要有一款量产车才能证明自己的研发制造能力没问题。

河南的“野心”

新能源是风口,全国但凡有条件的省市都希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建树,河南也不例外。

目前,河南全省已经拥有郑州比亚迪、郑州宇通等17个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但跟传统汽车工业强省相比,河南汽车产业尤其是在乘用车方面还落后一大截。

据统计,2022年河南省汽车产量为80.3万辆。相比之下,广东、上海、吉林、重庆四省市超过200万辆,湖北、广西、安徽、陕西、浙江、山东均超过100万辆。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时代,已经崛起合肥、常州、西安等一批新兴城市,它们早期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的投入,目前已经看到了成果,拥有了一批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而河南省内一直缺乏重量级新能源造车项目的落地。2022年河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等一系列目标。

围绕这些目标,以郑州为龙头,河南新能源车产业开始提速。2023年上汽集团郑州新能源电池工厂正式开工,创维汽车全球总部也落地郑州。不过,这些可能都比不上和郑州早有十年合作关系的富士康。

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如果成功,有可能为河南带来的不止是一个整车项目,而是更庞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造车无法取巧,富士康前景难料

不过,富士康的“造车”之路没那么顺利。

富士康之所以能成为代工领域的领头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从苹果获取的大批量订单,正是通过这种规模化生产策略实现了盈利,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汽车制造若欲实现盈利,既需倚重品牌影响力,亦需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即使在汽车与数码相互融合的今天,二者的生态系统、商业模式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

富士康想在汽车行业走代工之路,还是一种湾湾生意人喜欢的取巧思维。回避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长期主义和重投入,直接短平快的赚取规模化生产的利润。

但在各家车企都倾向于全栈自研的今天,富士康这种半路出家的“方案商+代工厂”身份,在造车过程中难以形成技术壁垒,也没有成功案例可以证明自己有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

富士康这次重金郑州,就是想要将生产能力建设并展示出来。但还需要应对来自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光是造车资质的问题,就已经使得富士康的造车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接下来富士康无法推出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的车型,不仅无法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和信任,也无法获得A端的信任。那么其理想中的“代工模式”就无法顺利推广,造车计划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如今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关停并转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富士康无论是做自有品牌,还是走代工模式,都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前景。(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0 阅读:92

优视汽车

简介:知名汽车新媒体,视频好看,文章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