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朝鲜军队开赴鸭绿江边,准备攻击我国,看毛主席如何化解

史纪观察家 2025-03-16 21:55:31

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和我国山水相接、关系紧密。所以在1950年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朝鲜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毛主席清楚两国“唇亡齿寒”的关系。

就因为这样,于是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去打仗。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既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战,也为中朝两国的友谊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1969年,跟我国关系不错的朝鲜突然转变态度,把军队派到鸭绿江边,目标对着我国东北。

朝鲜在这个时候为什么把炮火朝向我国呢?毛主席是怎样解决这个事情的呢?

1964年,赫鲁晓夫卸任后,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的新一任领导人。

不少人觉得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中国的态度可能会有变化。在赫鲁晓夫执政时,中苏关系就因为“长波电台”这件事搞得不太愉快,原本友好的关系也产生了裂痕。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把希望放在苏联的新领导人身上,指望勃列日涅夫能修复中苏两国的裂痕。可没料到,勃列日涅夫不但延续赫鲁晓夫的做法,而且在控制国际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方面表现得更加执着。

当时中国、阿尔巴尼亚、朝鲜、北越都已经成立了共产党团体,勃列日涅夫觉得再这样发展的话,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就会慢慢脱离苏联的掌控,于是在1965年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大会。

苏联的想法是,想借着这次会议,用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办法,让一些小国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小圈子”。朝鲜这个与中苏两国都接壤的国家,就成了苏联特别的目标。

朝鲜是大国博弈中的小国,当时苏联给了朝鲜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这种情况下,朝鲜在中国和苏联之间有了明显偏向苏联、向苏联示好的情况。

我国也做过挽回朝鲜的努力。1965年3月,邓小平到朝鲜出访,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进行了会谈,不过没起到什么实质作用。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使苏联和朝鲜的关系越来越热乎,在这个时候朝鲜就不再坚决地站在中国这边了。

而是在苏联和中国之间搞“等距离外交”,这样就能左右逢源了。

其实在1961年,朝鲜就和苏联、我国都签了同盟条约,从两边都获取了不少利益。不过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到朝鲜在中苏之间的选择问题,于是就开始削减对朝鲜的援助了。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为了拉拢朝鲜,又开始给朝鲜大量援助。在朝鲜看来,中国和苏联都是大国。中国人口很多,不过刚建国的时候,国家实力的基础比较薄弱,就算人口是苏联的三倍,可中国在军事、经济方面的实力比苏联差远了,不止差三倍。

所以朝鲜是大国博弈里的小国,对金日成而言,“选边”相当重要。冷战期间,中国的综合国力跟苏联比起来差得很远,那时中苏关系是区域大国和世界大国的一种不对称状态。

对朝鲜而言,苏联是个更好的选择。

而且要是朝鲜在这个时候站在中国这边,苏联就会完全停止对朝鲜的各种援助。朝鲜一直都没有放弃统一半岛这个目标,要是在这个时候没了苏联的支持,统一半岛就更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1969年,中苏两国长时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最后真的打起来了。当时中国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可苏联也没从这场战斗中捞到多少好处,中国军队还占了不少上风呢。

勃列日涅夫恼羞成怒,看到这种情形后,马上就给金日成下命令,让朝鲜部队开到中朝边境那里。勃列日涅夫是想让中国知道,自己周边几个方向都已经被他的势力给包围了。苏联在冲突里处于下风,可在士气方面却表现得并不差。

金日成并不想把武器对准曾救朝鲜于危难的兄弟,可勃列日涅夫老是施压。朝鲜是依附苏联的小国,没什么说话的份儿,只能听从。

可是就在朝鲜刚把军队派到鸭绿江边的时候,金日成得到消息,中国在珍宝岛和苏联打了一仗并且取得了大胜,苏联军队被中国军队打得很惨,然后撤出了中苏边境。当时苏联政府特别恼怒,还宣称要用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但最后美国进行干涉,使中苏之间实力差距得到平衡,苏联这才没能如愿。另一边,金日成在那种既不想得罪苏联也不想得罪中国的危难时刻,得知苏联撤军的消息。

苏联都从中苏边境撤出去了,自己这边觉得军队也没理由还留在中苏边境了,于是也撤了军。

尽管危机已经过去了,可在这个时候,中朝两国领导人都得思考一个问题,朝鲜都已经摆出要对中国动武的样子了,到了现在这种情况,该怎么修复两国间的关系呢?

毛主席为此专门在会议上说:“我觉得朝鲜对我们变得剑拔弩张,也是苏联在背后挑拨的结果。朝鲜和咱们国家一衣带水,是有革命友谊的国家。”

所以在1969年国庆的时候,毛主席为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主动邀请朝鲜,这是在表示中国想和朝鲜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中国发出邀请后,金日成没有耽搁,马上让朝鲜的二号人物崔庸健去参加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的国庆日。

正是由于中国有着大国的胸怀,积极对朝鲜表达友好,才让两国关系重新变得友好起来。直到现在,这份友谊还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里。

0 阅读:1